央广网北京1月4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我国西北地区,如何打造产业,增收致富?如何扬长避短,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之声携手全国经济广播推出“高质量发展看中国”采访活动,日前走进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却不到27万的内蒙古阿拉善盟,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内蒙古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一场节水宣传活动正在开展。不时有路过的学生停下脚步,仔细了解现场的宣传海报、节水手册、纪念品等。一名学生说:“这个活动让我了解了更多节约用水的知识和做法,并且还有水务局的专业人员为我们开展讲座。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都会更加明白每一滴水的珍贵性,真正做到节约用水,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节水宣传教育观摩(央广网发 阿拉善盟委宣传部供图)

阿拉善属于严重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9毫米至224毫米。全盟只有黄河、黑河两条过境河流,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根据初步估算,到2025年,阿拉善全盟用水缺口将达2.2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缺口0.24亿立方米,生态用水缺口0.76亿立方米,农业用水缺口0.43亿立方米,工业用水缺口0.78亿立方米。可以说,“水困”问题不解决,将成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如何打掉这只“拦路虎”?阿拉善盟副盟长刘德说:“极度缺水的阿拉善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用有解思维破解这一难题。盟委、行署提出要节流、开源并重,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深挖节流的潜力,让水省下来,从顶层设计高位推进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阿拉善节水增效项目(央广网发 阿拉善盟委宣传部供图)

节水,除了靠大家形成节水意识,还离不开技术的支撑。阿拉善蒙古族完全中学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建造了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收集建筑屋顶雨水、路面雨水用于学校绿化和道路清洗等工作,减少传统水源消耗。学校总务科副科长杨海青说,校内的终端节水器具也已经升级改造。“引进节水设备,比如,红外线感应水龙头、智能冲水,还有雨水收集和二次利用等,起到了很好的节水效果。”

节流是在存量上下功夫,怎么开源,获得水资源增量,实现开源节流“两条腿走路”?刘德向记者介绍:“我们深化与中国水权交易所,还有南水北调集团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完善用水权交易的机制,探索开展区域水权、灌溉用水户水权等多形式水权交易。通过争取跨盟市水权转让、地区间水资源置换等路径,扩充水资源总量。”

阿拉善盟水权交易大厅网站(央广网发 阿拉善盟委宣传部供图)

阿拉善盟水务局副局长刘宏民说,他们积极跟进内蒙古自治区黄河跨盟市水权转让二期工程、河套灌区节余黄河水指标转让,争取到鄂尔多斯市500万立方米闲置水指标分配和水权交易,支撑保障了新能源基地建设和重大工业项目用水需求。

不久前,阿拉善盟水权交易大厅正式上线运行,当地用水权市场化交易迈上新台阶。通过用水权交易,不但增加了水资源供应,还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企业节约用水。内蒙古泰兴泰丰化工公司以前水不够用,现在水用不完,还能靠卖水增加收入。

公司总经理唐万剧说:“在水资源交易中心,我们转让了60万立方米的水,解决了园区三家水不够用企业的用水指标。另外有10万立方米,我们考虑未来的发展,现在不想出售,租给了园区附近几家企业。水权是可以租的,这是政府鼓励的,短期不想卖,但是又富余,可以租给其他兄弟公司。”

采访团记者深入当地企业采访

这么大的转变从何而来?唐万剧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公司加大了科技和环保投入,废水、污水经过分门别类的处理,又回到生产装置中,实现了循环利用。唐万剧说:“原来一天高峰的时候要排4000余立方米的水,用了过后,成了废水就排出去。现在基本上从外面进很少的水了。比如,有损失的水,有些水要蒸发,这样就可以补一点。现在不排水,基本上也很少进水,达到了这样的一个水平。”

编辑:丁骁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