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2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我国西北地区,如何打造产业,增收致富?如何扬长避短,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之声携手全国经济广播推出“高质量发展看中国”采访活动,日前走进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却不到27万的内蒙古阿拉善盟,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展馆内泡制的肉苁蓉(记者吕红桥摄)

 

“这根肉苁蓉是我们展馆目前保存的最长的一根,高度达到了2.53米,生长年限有20年”,在阿拉善生态沙产业展览馆,工作人员正在介绍阿拉善的知名特产——肉苁蓉。这种植物被称为“沙漠人参”,它生长在梭梭林中,寄生在梭梭林的根部。在距离展馆几十公里的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的王刚这时正在查看一片梭梭林的情况,这些梭梭树下就种满了肉苁蓉。采用机械化播种方式后,王刚的种植效率大幅提升。他说:“下种量比过去粗放式的种植方式要高30到50倍,好处就是可以人为干预浇水,可以提高产量,可以保护梭梭树,可以全部实现机械化。”

梭梭林中的肉苁蓉(资料图)

眼下的阿拉善正是隆冬景致,梭梭林已经被雪覆盖,没有了绿意。但在雪地之下,梭梭树的毛细根附近,神奇的现象正在发生。内蒙古曼德拉生物科技公司多年前就开始带动当地农牧民种植肉苁蓉,公司董事长张治峰对肉苁蓉的生长了如指掌。“比如说梭梭在这儿长,我们要是种苁蓉必须种在这儿,因为苁蓉种子种下去以后,它的根闻见味道会去找的。种子就跟沙粒一样大,如果好的话,毛细根会穿过好几粒种子,就是‘多胞胎’,如果不好的话,就只有一个,特别神奇。”张治峰说。

阴干的肉苁蓉(记者吕红桥摄)

在地下悄然生长多个春秋后,肉苁蓉会破土而出。当沙地出现一条细细的裂缝时,当地农牧民就会把握时机,及时采收肉苁蓉,卖给收购商或加工企业。在曼德拉生物科技公司的库房,货架上摆满了肉苁蓉。张治峰说:“这些肉苁蓉已经经过多道工序处理。鲜货出来以后我们先要把它清洗干净,然后送进高温蒸箱里面把它的活性酶杀了,让它不再生长,这样它的有效成分全部锁住了。然后在晾晒过程中再把它阴干,最后再进到库房里面。像这样出来以后,这些苁蓉片就很漂亮。”

肉苁蓉中试产品(记者吕红桥摄)

在不少人的认知中,肉苁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实际上,2023年11月,肉苁蓉被纳入药食同源目录,食用价值开始凸显,这给曼德拉生物科技公司这样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遇。在阿拉善生态沙产业展览馆,肉苁蓉相关产品多得让人有些眼花缭乱。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就是企业研发的一些中试产品,包括了肉苁蓉的原浆、酵素、酒、片剂、冲剂等。”

产业链拓宽,意味着上游种植肉苁蓉的农牧民也可以增收致富。在王刚所在的茫来嘎查,肉苁蓉接种面积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持续显现。茫来嘎查党支部书记王忠宁说:“目前已经种植43万亩梭梭,2014年开始嫁接肉苁蓉,2016年见效益了,国家政策补贴带动了一部分农牧民种植苁蓉,目前已嫁接肉苁蓉5.1万亩,种植户有15户,每户年收入能增加8到10万元左右。”

目前,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周边、宗别立镇茫来嘎查、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吉兰泰镇,人工梭梭林已经多达288万亩,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共有4处,累计人工接种肉苁蓉54.18万亩,生态富民已见成效。阿拉善盟林草局副局长潘竟军说:“生态富民见成效,肉苁蓉、锁阳、沙枣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产业链不断延长,加工转化率达到68%,直接和间接从事沙产业的农民达到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5万元之间。”

记者在曼德拉生物科技公司采访(记者安健摄)

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发展特色沙产业,还是一条既致富又改善生态环境的双赢路。张治峰告诉记者,多年前,有些阿拉善人保护梭梭的意识并不强,有的甚至把梭梭砍了当柴烧,而现在,人们都会主动保护梭梭。她表示:“农牧民如果能够把苁蓉卖得好,他们首先自己会保护梭梭,因为没有梭梭就种不了苁蓉,这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说。从乡村振兴角度来说,我们阿拉善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是苁蓉,生态和经济价值这样能有一个完整的闭环。”

防沙治沙与增收致富并行,打造生态产业逆向拉动生态保护,让阿拉善走出一条“治沙”获益、“用沙”发展、“靠沙”致富的特色之路。阿拉善盟副盟长刘德翠说:“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度都分别有提高,生态环境实现了从整体恶化、局部高危,到整体好转、加速改善的历史性转变,重点区域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编辑:赵亚芸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