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5日消息(记者焦浩)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经济之声特别策划《跨年经济观察——乘风破浪向前行》,本期推出高水平开放篇:自贸试验区建设10周年,“试验田”结出累累硕果。

 

2023年11月1日,新疆乌鲁木齐市,我国第22个自贸试验区,也是西北沿边地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成立。

十年来,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从上海起步,已先后分7批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22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十年来,自贸试验区这片为国家试制度的“试验田”,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不断发展成为改革创新的“高产田”。一颗颗“良种”从这里出发,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商务部自贸区港建设协调司司长杨正伟说:“商务部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及时总结‘试得好、看得准、风险可控’的创新成果,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国家层面已累计复制推广了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各省区市自行推广复制超过2800项。”

一项项制度创新成果涵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府管理改革、金融开放创新等多个领域。自贸试验区推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清单以外的领域充分开放;建立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一次办完所有申报流程;率先创设自由贸易账户,便利跨境资金结算……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自贸试验区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设了一批外资外贸集聚发展的开放高地,打造了以开放促发展的生动样板。

盛秋平说:“2022年,21个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18.1%的外商投资和17.9%的进出口总额,2023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到18.4%和18.6%。”

为地方谋发展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各不相同的自贸“试验田”,以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在江苏,当地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生产过程中需要进口药品、器械和特殊物品时遇到的难题,推出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等制度方案。药明巨诺政府事务执行总监孙静说,通过这个联合监管机制,企业所需要进口的生物原材料整体通关时间与以前相比减少了40%。

孙静说:“基于现在的联合监管平台,我们实现了商业化、大批次的人AB血清进口,此外我们还进口了慢病毒载体,目前都是通过在平台上报备一年的用量,分多次、按需直接进口就好了,解决了一部分以我们为代表的细胞和基因产业进口物料的困扰。”

在安徽合肥,当地聚焦“科创+产业”战略定位,推动科技成果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这里共建新型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党委专职副书记范观兵说:“我们研究院包括我们的产业孵化体系,在自贸区的范围内是有先行先试的政策空间。我们很多的技术、产品可以在这里首先落地应用,在应用中不断迭代。可以说,自贸区里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我们的技术不断升级和新场景不断拓展。”

如今,我国自贸试验区已经建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商务部自贸区港建设协调司司长杨正伟举例说:“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以‘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六大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天津自贸试验区聚力发展融资租赁产业,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湖北自贸试验区聚集光电子信息企业超过1.6万家,成为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大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江苏自贸试验区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4000多家,年产值超过4000亿元。”

十年扬帆再出发,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202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聚焦7个方面提出80项措施。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表示,将加快推进试点措施落地实施,尽快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唐文弘说:“这次试点主动对接高标准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率先构建与之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在货物贸易领域实现更高水平自由便利,在服务贸易领域深化金融服务等领域开放,在数字贸易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在知识产权领域提升全流程保护水平,将有力促进商品、技术、资金、数据等要素跨境自由便利流动,增强对国际商品和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为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积累经验。”

编辑:曹宇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