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3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经济之声特别策划《跨年经济观察——乘风破浪向前行》,本期推出科技创新篇:从“投入”走向“产出”,数字经济形成新生态。

 

去超市购物,收银台前长长的队伍让人等得有些不耐烦。无人超市兴起后,随买随走提升了顾客的体验。不过,以前的无人超市也有痛点。由于称重困难,有的无人超市根本不卖散货、生鲜产品。有的虽然卖,但是要顾客自己操作电子秤称重。而在陕西西安,一种新型无人超市推出了智能购物车,可以实现自动称重、结账、导购等一批功能,购物体验再次跃升。

工作人员说:“我们的车子可以实现边买边扫这个过程,拿起商品扫描以后就可以放进去。如果没有扫码的商品直接放进去,我们也会通过AI算法进行商品的拦截提示。需要称重的商品也可以直接放入购物车中自动称重。如果你有商品需要查找,购物车也会给你提供定位导航功能,还会向您推荐货架上促销的商品。”

无人超市、智能零售依托的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这是中国数字经济从“投入”走向“产出”的一个写照。根据最新发布的博鳌亚洲论坛《亚洲数字经济报告》,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在亚洲遥遥领先。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说:“中国是世界上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最友好、势头最强劲、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高度的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可以预期数字经济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23年,大模型“横空出世”,成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热点。我国一些企业结合以前的技术积累,加大了研发力度,推出了各具特色的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并推广应用。广东一家企业开发训练了气象、矿山、药物分子等多个领域的大模型。技术人员说,这些大模型非常实用。“台风‘玛娃’的路径预测里,就有用到。我们的大模型提前5天预测到台风的转向,对于灾害防护、海上航行这些都有用。并且传统的气象预报需要很大的算力,而气象大模型是已经训练好的,所以在预测的时候它耗费的算力就很小,效率就能提升很多。”

根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渗透制造、零售、电信和医疗健康等4大行业。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员邹德宝介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新增368家,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采用率达到了15%左右。制造业、零售业、电信业和医药健康等领域生成式AI的采用率分别是5%、13%、10%和7%。”

大模型需要大规模的算力支撑。2023年,全国范围内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东数西算”工程从系统布局进入全面建设阶段,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全都开工,2023年新开工数据中心项目接近70个。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建设或启用了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受到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热捧。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主任李根国说:“我们现在的用户数有58个,正在排队作业的有3个,当前运行作业的是6个,机器是100%满负荷运行的情况。”

根据机构发布的报告,2023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预计达到414.1EFLOPS,同比增长约59.3%。到2027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预计达到1117.4EFLOPS。2022-2027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33.9%。

无论是大模型还是算力,数字经济各领域的核心要素都是数据。2023年,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提速。不久前,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正式启动运行,这也是全国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在先行区6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数据供需之间的壁垒将进一步被打破,让数据真正安全高效流动起来。北京市经信局数字经济专班执行长唐建国说:“数据先行区是政策高地,我们要在数据资源的登记、评估、交易和开发利用方面先行先试,让数据资源的价值快速释放出来。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让数据服务产业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

2023年,国家数据局挂牌成立。接下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持续推进,我国数字经济新生态将不断完善。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说:“目前,国家数据局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正在推进系列重点工作,包括丰富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促进数据流通交易和开发利用,推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数据安全治理等。”

编辑:任芳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