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2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2023年,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持续前行,生产供给稳中有升,市场需求持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稳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呈现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态势。跨年之际,经济之声推出特别策划《跨年经济观察——乘风破浪向前行》,今天推出发展活力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这种嗡嗡声不少人都很熟悉,它来自无人机。从2024年1月1号起,《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将正式施行,我国无人机产业将“有法可依”,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安徽省合肥市敏锐地捕捉到了机遇,正在布局这个新赛道,把低空经济作为合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抓手。合肥市发改委场景创新处处长张杰说:“结合当前合肥市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这样一种产业基础优势,再结合我们正加快布局的空天信息产业,我们就瞄准低空经济这一新赛道,加快构建培育新质生产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在传统概念中,生产力的侧重点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土地、资本等有形要素,而新质生产力则纳入了知识、技术、数据、管理等无形要素。在财经评论员许峻铭看来,新质生产力有两大内涵:“首先,它是有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驱动在里面。其次,它对整个产业链有重塑的作用,我把它理解为它是可以重新定义我们整个产业模式的。”

各地正在积极探索打造新质生产力,由一个产业布局、一项技术、一个产品引发的跨越式升级明显增加。在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以新能源领域为例,远海海域风力一般大于近海,对风电来说是优质的风场,但远海海水也更深,水深越大,风电越难开发。当水深超过50米后,传统海上风电的成本会急剧升高,失去开发价值。而在广东沿海一些海域,风电机组就建在离岸边较远的深海中,这是怎么做到的?智慧能源企业明阳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传卫说,深海风电是采用了我国自主开发的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风机最远可以漂浮在离岸300公里远的地方,最大水深在100米以上。他表示,这种颠覆性技术突破让风电成本大幅下降。“这样的大型关键技术突破和颠覆性技术突破,推动中国海洋经济、海洋能源、海上风电从近海到深远海,从小规模不经济的开发到大规模经济性开发。广东海上风电从2021年起不再有任何补贴。而且现在实际上海上风电发电的度电成本是比煤炭和天然气的发电成本平均低0.1元。”张传卫说。

在产业链重塑方面,辽宁一家装备制造企业2023年盾构机订单一下新增了10多台,销售额增长30%。盾构机零部件众多,产业链庞大,其中一个环节的提升盘活了整条产业链,这个环节就是主轴承。我国自主研发的盾构机国产化率已经高达99%,但主轴承却一直依赖进口。盾构机企业负责人说,沈阳市政府部门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40多家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攻克了1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最终打通了盾构机自主可控制造的“最后一公里”。该负责人介绍:“我们攻克了最后一道难关,实现了盾构机主轴承的国产化,这样我们国产化率达到了100%,缩短了制造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力是科技创新,并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形成和发展壮大。2023年,我国创新引领成效继续显现,高技术产业发展向好。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比10月份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1%和92.2%。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11月份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44.5%;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单晶硅等绿色材料产品产量增长30%以上。这些新动能、新优势将形成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提供澎湃而持久的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高培勇说:“要把新质生产力既作为发展命题,也作为改革开放命题。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着力营造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制度环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郭雨密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