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彦辉的返乡创业路

杨彦辉,土生土长的甘肃会宁县丁沟镇梁庄村人。2016年,他从浙江宁波回到家乡,从事养牛卖牛生意,开始了“犇”富之路。

“我想在家乡能干一番事业,经过朋友的引导,还有周边环境的一些影响,最后(决定)养牛。”杨彦辉本想大干一番,家里人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那时候肯定不支持呀!一是担心干赔了;二是我回来就干这个,周边人都是不认可的。”

杨彦辉尽管有些失落,但创业的决心没有动摇。然而,他仍然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启动资金从哪儿来?“2016年的时候,手头特别紧张。说实话,有时候出去连加油、吃饭的钱都没有,只能到处贷款、借钱。”杨彦辉说。

东拼西凑了10万元后,杨彦辉全身心投入肉牛养殖。经过摸索与自学,他逐渐成长为梁庄村的养牛专家。一年后,杨彦辉的肉牛开始出栏,本以为能够“名利双收”,但现实给了他一记重锤。市场遇冷、牛价下跌,杨彦辉的努力与积累,眼看就要打水漂。时任驻村书记唐刚毅的出现让事情有了转机。

真金白银鼓励老百姓提高养殖规模

唐刚毅,中金公司(中金财富)原派驻梁庄村第一书记。驻村期间,他的日常工作就是走访调研、了解村民需求、解决问题。

杨彦辉的创业经历和现实难题,让唐刚毅有了带动村民共富的新思考。在前几任挂职干部的不懈努力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当地政府及中投公司系统在丁沟镇开始了养牛试点。

唐刚毅介绍:“在老百姓自己家至少有一头牛的基础上,如果再想增加养牛的规模,那么每一头牛,我们中投公司系统会补贴3000元,财政资金再补贴2000元。引进包括安格斯、西门塔尔这类品种的牛,然后通过当时的奖补政策,能够鼓励老百姓提高自己的养殖规模。”

引进新牛种,成就致富梦

丁沟镇梁庄村世代饲养的牛种,生长慢、价格低。新牛种的出现,让杨彦辉看到了创业成功的希望,他也成为梁庄村引进新牛种的第一人。短短一年内,杨彦辉的养殖规模就从几头增长到四十多头。

“我刚开始创业那两年,像养那个秦川牛,一头能挣到3000元左右,养西门塔尔就能挣到6000到7000元。差不多半年吧,这一波就已经回本了。”杨彦辉敢拼敢闯,养牛卖牛已经得心应手。创业的难关闯过去了,他也想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

先富帮后富,肉牛养殖实现规模化

然而,许多农户比较保守,不愿意干。为了鼓励更多村民更换新牛种、打开销售市场,在向村民收购肉牛的时候,杨彦辉不惜自己降低收益。“如果是我给你引进的(新牛种),假如说别的人过来,(收购)这个牛给你8000元,我就能给你8500元;如果别人给你8500元,我就给你9000元。”杨彦辉说。

经过多年的努力,梁庄村新牛种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0%。靠着肉牛养殖,很多村民翻新了房子,兜里也有了更多票子。然而,在几年前的梁庄村,规模化养牛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养牛需要水,而水在这里是最缺的。

“造血式帮扶”创造致富持续动力

会宁地处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可谓“十年九旱”。长期以来,这里的养牛等产业发展受到严重缺水的制约。“在南方地区,350毫米可能一天就下完了。在这里我们一年的降雨量只有350毫米。”唐刚毅说,要发展,先通水。会宁先后建成 392座高位水池和31座产业蓄水池,基本解决当地人畜用水问题。

水通了,产业也做起来了。然而,教育资源短缺仍然制约着会宁的发展。如何让孩子们接受全面优质的教育、拉齐人生起跑线,是摆在会宁和帮扶单位面前的新课题。

唐刚毅说:“帮扶单位在我们全县的教育领域里,也投入了好多的帮扶资金,包括建一些学校、一帮一去结对帮扶。教育的扶持,让孩子们有一个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未来。”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发展振兴,再到教育扶志启智,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开展的“造血式帮扶”,让会宁在“犇”富路上更有支撑、更有动力!

总台经济之声“共同富裕中国行”专题片正在持续更新,欢迎扫描下方央视财经客户端、央广网、云听二维码,收听收看更多音频视频报道。

编辑:杜静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