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13日消息(记者卢海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会议传递出哪些产业发展新信号?对此,经济之声《财经态度》采访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刘刚认为,新质生产力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是经济效率较之传统生产力更高;二是能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三者间的协调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不仅在于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而且要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加速融合。

例如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加持”下,科研领域创新能力实现了新跃升,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引发了包括服务体系、物流体系在内的整个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而随着大模型进入商业落地阶段,其AI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算力需求与产业发展机遇。可见,在人工智能大模型这类颠覆性技术落地过程中,催生了一系列新产业、新模式,进而形成了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如何协同发展?

会议指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刘刚分析,这三类产业在发展阶段上相互衔接,传统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现有知识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要利用现有技术,又要探索新技术,而未来产业则需要大量颠覆性技术创新。同时,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就脱胎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很多环保企业都起源于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需求牵引。进一步来看,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所产生的更超前的技术需求,又推动对未来产业的探索。

如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刘刚建议,在高耗能产业与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加速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快速形成“基础研究—根技术开发—规模应用”的创新循环,经过一定的技术积累后,可以广泛应用于小规模的长尾产业中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速。

编辑:曹宇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