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过境,“海洋牧场”面临考验

当新一轮台风登陆我国东部沿海之际,在浙江舟山小小岙经营着两万平方米“海洋牧场”的林阳光与往常一样,仔细检查锚绳、加固网箱。虽然年年抗击台风,但每一次台风过境,林阳光的“海洋牧场”都要面临考验。

此时,中国工商银行象山石浦支行的副行长郑枭枭也在时时关注台风动向。台风预警刚刚结束,他便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林阳光的“海洋牧场”。

“林老板,好久没见啊!”看着海上1000多个完好无损的养殖网箱,郑枭枭如释重负。

把养殖基地搬到外海成本很高

郑枭枭和林阳光相识于一年之前,那时,林阳光正处于海产养殖事业的瓶颈期,他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选择:要不要把养殖基地搬到外海?

“我吃了外海养殖的鱼,它的口感比我们内海的好很多,接近于野生的。但是到外海区(养殖)投入资金比较大,风险也比较大。比如说,内海一个网箱的厚度有7厘米,外海都要9厘米;内海的锚都是组装的,外海的锚都要两吨、三吨,绳子比较粗。外海投资的成本要高于内港两倍。”林阳光说。在他看来,提升“海洋牧场”的抗风险能力,是深海养殖的关键。毫无疑问,这需要钱。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郑枭枭主动送上了门。

说起当时那段经历,林阳光回忆说:“刚好去年(了解到)中国工商银行有一个‘海产养殖贷’。他们很支持我,给了我很多的资金帮助,所以我去年决定跑到舟山外海去养殖(大黄鱼)。”

“我们象山这个地方,都是在近海养殖黄鱼,没有一家是远海养殖的。老林跟我说他想申请融资贷款,试试远海养殖,我们也跟他一块去了一趟舟山,看了看他找的那个地方。现场了解情况以后,我们发现远海养殖的黄鱼跟近海养殖的黄鱼确实区别比较大,虽然说远海养殖风险也更大,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我们肯定会支持他。”郑枭枭说。

普惠金融助力,大黄鱼住进了“新家”

资金到位后,林阳光彻底放开手脚,他利用这笔贷款升级基础设施、更换养殖饲料。大黄鱼住进了“新家”。

天色渐沉,林阳光的“海洋牧场”迎来了最繁忙的时刻:捕捞、分拣、打包、运输……短短几个小时之后,夜捕的大黄鱼便已经出现在了100多公里之外的水产店铺里。“我昨天送了2000斤左右,基本上两天也能销售完。这个地方只是我其中的一个(销售)点,这样的点差不多有七八个。”林阳光说。

如今,林阳光的“海洋牧场”年产黄鱼超过100万斤,产值超过5000万元。从生产到销售,一条深海大黄鱼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

林阳光“海洋牧场”的示范效应

得益于“海产养殖贷”,林阳光“海洋牧场”的成功刺激了不少当地人。对于未来,林阳光思路明确:“我们西沪港的老百姓都跟我关系很好,看到我养得这么好,估计他们都会跟我出来。(未来)应该会扩大规模,地方已经找得差不多了,也在舟山的六横,跟舟山(小小岙)差不多规模。”

近年来,随着我国浅海养殖密度逐年增大、趋于饱和。“走向深海”不仅是今后海上养殖的趋势,也是中国工商银行“海产养殖贷”未来的金融助农方向。不断构建优质高效的深海养殖体系、打造更好更大的“蓝色粮仓”,不仅可以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更让中国人的饭碗在自己手中端牢。

总台经济之声“共同富裕中国行”专题片正在持续更新,欢迎扫描下方央视财经客户端、央广网、云听二维码,收听收看更多音频视频报道。

编辑:顾涵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