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11日消息(总台经济之声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每年冬季,空气质量都是全国关注的重点。入冬前,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这是什么原因?今年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有什么调整?在11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对此作出回应。

 

今年1—10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1%,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6%,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3.7%。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今年遇到了更加极端的天气状况,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统计,今年全国共发生了17次沙尘天气过程,为近十年来最多,比平均值高50%,其中沙尘暴及以上强度过程达到5次,是近十年同期平均的2倍左右。截止到11月底,仅沙尘天气就使我国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损失3.3个百分点,使得PM2.5和PM10每立方米浓度分别上升了1微克和10微克,是近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年。刘炳江表示,第二个原因是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量比较大。

刘炳江说:“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量也比较大,举一个数据,火力发电量增加了5.7%,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加7%,原油加工量增加11.2%,公路客运和公路货运分别增加了23.5%和8.2%,经济活动量明显增强带来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

刘炳江同时指出,到11月底,全国PM2.5浓度同比只小幅上升3.6%,好于今年的目标任务和“十四五”的时序进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这三大区域平均PM2.5浓度改善,全国空气质量“稳中有进”。

刘炳江说:“只要后面20天不出现长时间、大范围污染过程,‘稳中有进’这个局面是可以说的,也为我们以后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增强了信心。 ”

为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守护好美丽蓝天,国务院日前印发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也就是第三个“大气十条”。值得注意的是,《行动计划》明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由原来的“2+26”城市,调整为“2+36”城市。为什么这么调整?刘炳江说:“在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及周边交界的地方,苏、皖、鲁、豫四省交界地区城市PM2.5浓度和原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PM2.5浓度几乎接近,都是45微克/立方米左右,成为污染比较突出的地区,每次污染过程发生的时候,这个地方是起点,污染一发生,北上京唐、南下苏杭。根据这个特点以及多年的监测观测、气象参数和科学研究成果,把这些地区纳入进来。”

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既是环保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关注度很高。2023年财政预算报告指出,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之一是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目前清洁取暖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有哪些具体安排?对此,刘炳江表示,清洁取暖工作重心目前已经由原来大规模提高清洁取暖比重为主,转到巩固存量和有序新增上。

刘炳江说:“有序实施新增清洁取暖改造,正在开展清洁取暖的地区按照既定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暂时未开展改造的地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妥实施新增清洁取暖改造。 ”

编辑:王胜留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