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窑名村 昔日辉煌

文潮是一位90后陶艺师,现在在距离衢州市不远的碗窑村打理着一个陶艺工作室。几乎每个星期,他都会和妻子到市区的夜市进行义务表演,宣传制陶工艺和碗窑村。

碗窑村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是浙西地区有名的民窑。村中的这座古龙窑便是碗窑村昔日辉煌的印证。

文潮向记者介绍:“窑室的长度是15米左右。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是一个投柴口。烧一次柴窑大约要用到8个房间的柴火。如果说要烧窑的话,得安排7个人,3班,7×24 小时(工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碗窑村家家户户都以制碗烧瓷为生。鼎盛时期,全村一天就能生产一万只土碗。然而,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生产工艺落后,村里的制陶业走向凋零,龙窑也就此废弃。有的村民甚至把龙窑的砖瓦偷偷拆走,拿回家盖了房子。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这个名叫“碗窑村”的村子既不再生产碗,也没了窑。碗窑村党支部书记罗斌说:“以前一直都说碗窑村是做碗的,但是窑也没了,村民基本上都要外出赚钱养家糊口,村里人其实很少。”

柴火重燃 村民增收

2018年,碗窑村提出重振陶瓷产业的计划,这口废弃的龙窑得以复建,并在2021年重新开窑。

2021年9月29日,碗窑村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开窑活动。当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碗窑村接待了约10万名游客。

熄灭了几十年的龙窑重新燃起柴火,让碗窑村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不仅吸引了文潮这样的年轻人来创业,也让村里的一些老师傅得以重操旧业。

68岁的曾三满是村里的老手艺人,文潮偶尔也会来找他交流一下技艺。在村子重新发展陶瓷业之前,曾师傅和村里很多老师傅一样“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外出务工卖苦力。去年,曾师傅用自家的房子开了一间陶瓷体验工作室,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赚了4万多元。曾三满说:“现在年纪大了,工地也不需要我们了,所以要办一个陶瓷体验室。”

依托“陶文化”,碗窑村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房屋出租、制陶售陶和研学旅游大大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现在村民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

村村携手 抱团发展

碗窑村擅长制陶,隔壁的余东村则是闻名全国的“农民画家村”。这几年,碗窑村所在的沟溪乡提出“九村联盟”抱团发展。作为“新乡人”的文潮,也尝试着把自己的陶瓷产品和余东村的农民画结合起来。

一幅画、一只陶,乡村联合发展的金点子,或许就能在这样的碰撞中生根发芽。碗窑村党支部书记罗斌说:“余东村在全国来讲,比较有辨识度和知名度。碗窑村如果跟余东村捆绑发展,就感觉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发展。接下来我们会把特色墙绘和本土的特色陶瓷结合起来,让游客把我们的墙绘带回家。”

总台经济之声“共同富裕中国行”专题片正在持续更新,欢迎扫描下方央视财经客户端、央广网、云听二维码,收听收看更多音频视频报道。

编辑:吴海波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