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8日消息(记者任芳言)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央行11月27日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到下一步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推动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报告》透露哪些信号?对此,经济之声《财经态度》采访了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

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

王静文表示,“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是指目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230万亿元,每年新增20万亿元左右,资金存量远大于每年的增量。同时《报告》中也提到,随着住房需求中枢水平的深刻变化,相应房地产等贷款需求趋降,这一比重也会随之下降。信贷结构中的“增”和“减”在时间上可能不同步,有时会导致短期信贷增长出现一些波动,因此要避免对单月增量等高频数据的过度解读。

对于后续信贷投放节奏,《报告》提到,统筹衔接好年末年初信贷工作,适度平滑信贷波动,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王静文表示,这就要求银行在当年内能投放的信贷项目尽量早投放,避免过多储备积压。另外,合理把握对“基本匹配”的理解和认识,是指不要静态地看基本匹配,而是从更长的跨周期视角入手,要求社融信贷、M2(广义货币)和中期的潜在名义GDP相匹配。这意味着还要加大投放力度、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助推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长水平靠拢。

提升市场基准利率公信力

《报告》指出,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提升市场基准利率的公信力。王静文表示,这意味着要推动基准利率在金融产品中更广泛使用。另外,要增强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对实际贷款利率的指导性,规范贷款利率定价秩序,统筹好增量、存量和其他产品的价格关系。此外,还要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的重要作用,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的可持续性。

编辑:胡珺山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