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记者唐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环球新财讯》报道,有着“网络咸菜”之称的“网络微短剧”近年来受到不少网友追捧,也备受资本青睐。不过,“网络微短剧”在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比如部分作品格调低下、审美恶俗,这些问题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日前释放强监管信号,将从制定审核细则、日常管理、“黑名单”机制等方面,加大对“网络微短剧”的管理力度,遏制“网络微短剧”野蛮生长。

 

很多人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的“网络微短剧”通常以竖屏形式呈现,凭借轻量化、成本低、周期短、情节反转快的优势,迅速在互联网上吸引大量受众。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每个月都有近300部“微短剧”提交备案。业内人士预计,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今年可能达到250亿元。在“微短剧”风潮兴起的同时,行业内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日前刊文表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将不断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加大对“网络微短剧”的管理力度、细化管理举措。包括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机构管理;建立小程序“黑名单”机制;开展“网络微短剧”日常监看工作;再次开展为期1个月的专项整治工作,围绕“网络微短剧”的导向、片名、内容、审美、人员、宣传、播出等方面,加大对违规“网络微短剧”的处置和曝光力度等。

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双聘教授王春辉认为,当前,加强对“网络微短剧”的规范与监管已经刻不容缓。

王春辉表示:“对‘微短剧’的规范和监管,我认为现在已经是当务之急了。‘微短剧’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没有内容审核机制,有一些边界不清楚、打擦边球的现象,传播了很多不好的内容。”

“网络微短剧”被一些人称为“网络咸菜”,一方面是因为这类视听产品对用户有着比较强的吸引力,就像佐餐必备的咸菜一样,刷手机看“网络微短剧”成为很多人休闲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环;另一方面,“网络咸菜”也体现出这些微短剧更多地满足了网友既省事又开胃、先“吃饱”的需求,至于能不能提供更有营养的视听娱乐,则相对次要。

在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看来,面对“网络微短剧”这样的新生事物,既要予以一定的支持,也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标准,甚至有必要从法律上予以规范。

曾剑秋表示:“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正向作用,它是新生事物,老百姓也喜闻乐见。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国家建设,在整治规范微视频、短视频等过程当中,我觉得要考虑。”

业内专家认为,一旦审核细则、“黑名单”机制落地,部分“微短剧”可能将不再适合公开传播;而进一步规范与约束,相当于为行业划了一条监管红线,能够帮助各类“微短剧”最大程度规避合规风险、价值观风险等,长期来看,有利于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微短剧”制作人曾明辉说,作为“微短剧”从业者,他有信心在行业健康发展的进程中推出更多优质作品,让“网络咸菜”变身“营养大餐”。

曾明辉表示:“我相信肯定会让圈内的制作人员、创作人员,包括演员都来重新审视这个业态,肯定还是有机会做出一些比较优质的内容的。”

编辑:苏晓静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