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4日消息(记者任芳言)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工信部日前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

对此,经济之声《财经态度》采访了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

三大核心:决策、感知与控制执行

盘和林表示,人形机器人有三方面核心:决策层、感知层和控制执行层,这三个层面的大部分技术难题都需要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来解决,因此,数据算法积累要充足,否则会导致产业基础不牢固。在应用场景方面,人形机器人主要目标是替代完成一些人类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目前看,人形机器人可用于矿山、事故现场等危险区域,未来应用场景则是全面替代人类复杂劳动。

“大脑”和AI大模型密切相关

《指导意见》提出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和控制人形机器人运动的“小脑”。盘和林表示,相关技术突破重点在于人工智能,“大脑”涉及人机交互,因此和AI大模型关系密切,而“小脑”的技术突破点除了人工智能算法,还包括传感器,以便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和执行控制设备相互配合,完成复杂工作,而这一系列突破都需要长周期研发和持续性投入。

可设投资基金支持长期研发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什么样的企业有这种潜力?盘和林表示,生态型企业要具备创新能力、行业领导力和全球视野,面对长周期研发甚至多年投入无产出的情况,要有人力、财力和耐心。从全球经验看,应该推动风险投资在国内发展,另外,也可以由政府按市场原则出资,建立投资基金,选择一些优质企业重点培育,但同时要保持这些企业的市场嗅觉,围绕现实需求展开研发。

编辑:赵亚芸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