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1日消息(总台经济之声记者夏青)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日前联合召开电视会议,提出要统筹协调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丰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工具和手段,强化风险监测、评估和防控机制,推动重点地区风险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1万亿元,同比多增1.6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保持较快增长。社会融资成本继续下降,1月至7月企业贷款利率为3.94%,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都高于各项贷款增速,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取得显著成效。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金融部门要继续落实好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要求,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坏账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这三大领域。

田利辉表示:“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在于实体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企业盈利和居民收入的改善和提升。需要着力促进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打造新发展格局。化解金融风险的短期举措在于优化监管,提升信用和提振信心。监管要将确为害群之马的机构和企业及时清除出场,也要保护确有实力,但现金流暂时短缺的机构和企业,要区分‘李逵’和‘李鬼’,同时要能够进行信号传递和推进信息对称,让优质机构和企业的信用得到应有的提升。”

会议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要够、节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可持续。要注意挖掘新的信贷增长点,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要继续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规范贷款利率定价秩序,统筹考虑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关系。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切实发挥好金融在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力度要够”,要求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克服“不愿贷”“不敢贷”等畏难情绪,在经济下行周期加大逆周期服务力度,通过加大信贷投放、提升金融服务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走出困境。“节奏要稳”,要求金融机构妥善安排信贷投放计划及其他金融服务,保持金融支持服务的月度、季度和年度平衡,尽量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忽冷忽热等现象。“结构要优”,要求金融机构在总量上加大服务的同时,持续优化信贷投放等结构,提升对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如大力发展小微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进一步服务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科技型企业、绿色发展领域。“价格要可持续”,要综合采取降低存款利率,下调政策利率等措施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引导贷款市场规范定价和LPR继续下行,从而使金融机构保持向市场主体减费让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对于此次涉及的,关注较高的房地产政策方面,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这意味着房地产政策的调整优化会在金融系统中得到体现。“从近期的一系列政策表述来讲,在城市更新的发展中,或者说在非传统的房地产领域中,城中村是重点,也是接下来信贷投放的很重要的点。所以说关于城中村的一些金融支持肯定势必会加大。这次政策也提到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叫统筹考虑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关系。如何让这些存量的利率能够下降是非常关键的。”他说。

编辑:高杨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