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5日消息(记者焦浩)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经济之声特别策划《促消费 再发力》,本期推出:便民消费——抓住“便利”做文章。

 

促消费,既要打通大动脉,也要畅通微循环。有研究显示,城市居民一半以上的日常消费支出,都集中在社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也就是步行15分钟的距离。在这个范围内,消费市场潜力还很大。作为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的重要举措,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就是要加快繁荣社区商业,让居民在家附近享受到便利优质的生活和服务。

在上海长宁区的一个便民生活服务中心,熟食店、水果店、裁缝铺等数十家店铺依次排开,周边居民可以在这里“一站式”买菜,也可以来“小修小补”。裁缝铺陈师傅说:“来我这里补衣服的青年人更多一点儿,他们在网上买的衣服不是长了就是短了,就会来找我们修改。”

得益于各地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对很多城市居民来说,大部分日常生活所需已经能在家门口15分钟内的距离得到满足。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介绍:“自2021年以来,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分两批次选择80个城市,开展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试点城市累计建设便民生活圈2057个,涉及商业网点45万个,直接服务社区居民4201万人。”

在相关部门的指导推动下,平台企业也利用技术优势助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例如,今年3月,微信和腾讯地图联合发起“小修小补”引路行动,让城市居民更轻松找到家门口的各类便民修补小店。项目成员苏晨皓说:“‘小修小补’便民地图目前已经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现有超过50万个‘小修小补’点位。用户只要搜索关键词‘小修小补’即可进入便民地图,快速找到家门口的点位,查看地理位置、门店照片、营业时间等,还可以一键导航。”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表示,各地创新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不仅可以带动商业发展、促进消费,还能增加就业机会。他说:“一方面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信息技术赋能,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进一步创新消费场景,提升了智慧化、便利化水平。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创业创新机会,为生活服务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与此同时,仍有部分城市社区存在商业网点布局不科学、设施老旧、业态传统、服务单一等短板问题,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品质消费需求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加强社区便民服务,合理布局养老、托育、餐饮、家政、零售、快递、健身、美发、维修、废旧物品回收等便民生活服务业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商务部等13部门此前印发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也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明确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束珏婷透露,将按照“试点带动、典型引路、全面推开”的路径,总结推广前期试点经验,分阶段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力争到2025年,在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开,让这项惠民利民举措覆盖更多社区,服务更多居民。

下一步,如何持续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认为,关键在于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抓住“便利”做文章,因地施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更多体现的是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就是他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我们就解决什么。我们不鼓励一刀切,更多希望各地能结合所在城市以及不同小区的消费发展需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主动创新。”张威说。

城市有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乡村也要补足便民消费基础设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说:“当前,农村一些公共集市、农贸市场的卫生条件和购物体验都存在薄弱环节,乡亲们嘴上说‘习惯了’‘都这样’,但行动上却越来越频繁地去城里购物。措施提出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农村新型便民商店。随着政策落地生效,我们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农村消费软硬件环境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农村消费市场更加活跃、更有生机。”

编辑:李璎月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