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17日消息(记者蒋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环球新财讯》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金融支持、加强农业强国金融供给等九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经济之声邀请多位权威专家带来全面解读。

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

农业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保障,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的底气和战略主动。

《意见》提出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加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金融支持力度。围绕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和吨粮田创建,强化粮食生产主体扩大产能、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等融资需求对接,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强化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服务,聚焦土壤改良、农田排灌设施等重点领域,在承贷主体、还款方式、贷款期限上给予差异化政策倾斜。持续加强种业振兴金融支持,鼓励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基金等加大资金投入。做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金融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说:“《意见》覆盖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个就是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当中的金融服务,具体包括粮食和农产品生产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科技服务,大食物观下多元化食物体系开发中的金融服务。”

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文件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打通金融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解决种业以及农机技术等‘卡脖子’的一些问题。文件希望金融机构能够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这方面,做好金融的普惠化、基层化,更多地满足农村地区的融资需求。”

把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 撬动更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资金投入是关键。《意见》提出,积极梳理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中小型水库及引调水工程建设等重大项目融资需求清单,一对一完善项目融资方案,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鼓励各地把符合条件的项目整省整市打捆打包,统筹构建多元化贷款偿还渠道,实现项目收益自平衡与经营可持续。

李奇霖认为,这一举措能够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如果把信贷资产做打包,它就会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规模化问题,它可以让信贷规模更大,抗风险能力变强,金融机构支持的意愿会更高。二是解决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问题——有些贷款如果不打包,它只是一个公益性贷款,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它并没有产生很好的项目收益,但比如搞个水利工程,它的综合效益上去了,如果把它打包在一起变成一个项目的组合贷款,基础设施产生的正外部性能够来偿还贷款,就形成更大的信贷投放和对农村金融的支持。”

强化金融机构组织功能 补齐农村金融服务短板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等短板。《意见》提出要加强农业强国金融供给,强化金融机构组织功能。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要立足职能定位,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发挥资源、机制、科技等优势,增加乡村振兴领域信贷投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立足本土、专注支农支小,强化“三农”领域信贷资源配置,推动基础服务向县域乡村延伸。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郝宇彪认为,《意见》有利于推动补齐农村金融服务短板,提高融资的可获得性。“文件重点强调了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信用建设以及金融教育工作,从基础设施、组织环境,市场主体的金融服务意识等各方面推进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文件指出的金融服务范围覆盖了农业农村生产的上下游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推出了种类丰富的金融工具,且金融工具的针对性很强,可以大大提升农业农村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盘活农民手中资产 缓解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制约农业农村经营主体融资的一大障碍是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意见》对破解这一难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意见》提出,探索完善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抵押登记、流转交易、评估处置机制,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支持活体畜禽、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农业仓单、品种权(证书)、应收账款等担保融资业务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进行登记。

郝宇彪认为,这些举措将会切实发挥农村资源资产的融资功能,真正让农民手中的资产活起来。“文件明确提出可以创新性地开展林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商标权抵押等多种抵押或质押的业务,这些举措能够切实地发挥农村资源资产的融资功能,盘活农民手中的资产,有利于解决农村经营主体缺乏抵押物或质押物、担保物的痛点。”

精准化、差异化用好货币政策工具 提升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意见》提出,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强化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并适度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对发展基础好、经营结构稳健、具备可持续能力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在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给予更优惠的货币信贷政策支持。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廖博告诉记者,精准化、差异化地使用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极大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支农支小再贷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为‘三农’领域提供资金的工具,它可以拓展的空间还比较大,未来大概率会成为信贷支持‘三农’相关的领域的最重要抓手。‘三农’领域常常缺少抵押品,缺少相关的信用征信资质,所以它更需要从政策端对商业银行加以引导。从更高层次、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它形成了一个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风险共担机制。”

加强信贷风险防范 增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是“一窝蜂”,更不能运动式地推进。《意见》虽然提到可以适度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但也多次强调风险的控制,比如严格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严禁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等。

郝宇彪说:“金融服务必须兼顾市场化和普惠化,不是一味地普惠化。切忌任务式、运动式地搞资金投放。要在充分评估资产价值、项目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稳步扎实推进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要不断在农村开展金融教育,强化农村经营主体的市场化与契约意识,培养合格的具有真实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主体,这样才能从供需双方真正建立一个金融服务市场。从长远来讲,才能化解风险,推进可持续发展。”

编辑:赵亚芸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