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3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国家文物局、文旅部、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明确“十四五”时期将试点建设3条至5条中国文物主题游径。

注重体验感,避免趋同化

文物主题游径是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有机关联、串珠成链,集中展示专题历史文化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这种文物“珠链”,“串起来”的难点在哪里?

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吴丽云认为有三个难点:

第一,广地域下的游径实现问题。第二,同主题不同区域的游径内容同质化问题。第三,纵深度和关联度权衡问题。

吴丽云表示,前期就需要把游客的需求考虑进来,可以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不同的业态来呈现相同的主题。这样,游客的主题参与深度就会大大提升。说到底,还是要强化游客纵深的体验感、沉浸式的感受。

保护在首位,利用要适度

文博学者李雪认为,如果想通过文物主题游径形成有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首先不能忽视的就是保护问题。“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的问题要放在第一位,必须注重文物的承载力;再者就是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文物传承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要避免只打“文旅牌”,而忽略了“文保牌”,否则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如何避免出现“为了开发而破坏文物”,甚至“打着保护之名行破坏之实”的情况发生?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建议:“保护肯定是第一位的,围绕着保护再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从源头,从开发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保护问题;另外,使用过程中,相关单位要真的能起到监管和保护的作用;再有,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游客来讲,也应当去加强文保方面的主动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保’的链条。”

案例:大连有轨电车不该被“功能性废弃”

近日,辽宁大连把一辆能够安全运营的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老电车“偷偷”挪到大连北站当静态展示品,实际上是人为的功能性废弃。美其名曰“让来到大连的人们,一下高铁就能看到老电车”。

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吴丽云表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能够安全运营的老电车只有跑起来才能发挥“流动博物馆”的价值,静态展示只会丧失老电车的功能肌理,久而久之,好车也放坏了。

吴丽云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就非常强调真实性和完整性,人为破坏文物的存在环境和功能是不正确的。文物的旅游开发一定要遵循文物保护该有的规律,要考虑附着在文物上的功能和价值,有一些文物,和周边的环境有着天然关联。”吴丽云说:“为了静态展示,人为的抹杀文物老电车本身的功能性,这是不可取的。”

扎实调查研究,遵循文保规律

要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游客需要什么,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做调研。

文博学者李雪强调:“这是意识问题。有的历史街区,在建设的时候就完全背离了保护的初衷,将旧建筑完全拆掉,按新的设计建设,失去了街区的历史要素,游客不会对这样崭新的街区产生太大兴趣。比如大连老电车,它行进在马路上,是城市的一部分,比停在那里效果要好很多。”

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吴丽云给出四点建议:第一,要深入调研,了解游客真正的需求,做出科学规划,遵循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科学规律;第二,要发挥联动效应,推动工作有序进行;第三,关注共性,凸显个性;第四,要善用科技手段和创意思维。只有这样,“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才会走得更远,才会“叫好又叫座”。

编辑:丁骁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