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从死斗到和解,长短视频拆倒“柏林墙”。从2021年起,爱优腾三大长视频平台针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把热播网剧、电影“切条”侵权,接连发起诉讼,摆出“死斗”姿态。但短短一年,长视频平台与短视频平台逐渐走向“和解”,两大阵营为何“拆墙”?和解背后,谁是赢家?

 

长短视频,从“水火不容”到“牵手和解”

“商业,没有解不开的仇。”这句话,用在长短视频领域,再贴切不过。不久前,腾讯视频宣布与抖音展开合作,将围绕长短视频的联动推广、影视剧IP的二次剪辑授权创作,合作共赢。更早时候,爱奇艺、搜狐视频等平台,先后与短视频平台“牵手和解”。内容包括——平台间商业授权,对短视频的内容解说、混剪、二次创作等行为、形态,做出具体约定,保障IP和内容知识产权合法、规范使用。

“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基于版权影视素材的二次创作”——长期以来,类似这些,因为短视频平台对长视频平台版权内容“切条”侵权引发的诉讼,曾让各地的互联网法院应接不暇。

这场“水火不容”的死斗,从何而来?最初,长短视频本是同根生的“兄弟”,从内容出发,短视频平台引流,长视频平台打造IP和变现,各取所需。

长视频平台跨过“生死线”,不再执于“分高下、见生死”

但渐渐地,长视频平台用户黏性下降,会员、广告被分流。行业报告显示,2021年短视频广告投放量在所有媒体渠道中占比增长16.2%,其他在线视频广告则下降了3.4%。在长视频平台眼中,短视频平台从“屠龙少年”变成“恶龙”。

2021年初,爱优腾联合近70家影视公司、500名影视工作者联合声明,抵制短视频侵权行为。6月的行业大会上,腾讯视频CEO孙忠怀、优酷总裁樊路远、爱奇艺CEO龚宇“炮轰”短视频内容低劣,引爆行业矛盾。8月,腾讯以《扫黑风暴》被侵权,起诉抖音。

双方你来我往,恶战一年。但无论是法律诉讼,还是行业博弈,既没法“分高下”,更无法“见生死”。于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件事上,短视频平台的态度始终没有变,长视频的态度转变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首先,长短视频用户的数量已见顶。《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2022年,短视频用户数量同比增长仅为8.3%,但短视频用户总数已占全部网民数量的94%。报告还显示,2022年底,中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4亿,超过即时通讯(10.38亿),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应用。10.4亿用户,远超任何一家视频平台的单一用户量,“开闸放水,开放共赢”让固化用户彼此流动,毫无疑问,是存量中找增量的方法。

其次,头部长视频行业跨越“生死线”。经历漫长亏损的至暗时刻后,2022年,爱奇艺迎来盈利,腾讯视频也在去年7月实现盈利,全年营收迈过百亿大关。

短视频“现象级”分发,促行业融合、流量“狂飙”

对长视频平台而言,与其在版权端与短视频持续“漫长无结果”的鏖战,不如扎根内容,研究爆款产品,用好短视频平台的“分发”利器。今年以来,从《三体》到《狂飙》,头部热播网剧通过短视频平台,相继收到现象级分发效果,也让各大平台坚定了“从版权大战中抽身”的决心。

行业数据显示,爱奇艺每年对于内容上的投入在180亿至200亿元之间,占总预算的60%;优酷和腾讯视频方面也先后表示,聚焦内容,降本增效,精细化运营。

行业“握手”并非终局,探索流量、用户“融合”方向明确

长短视频的握手并不是终局,但是方向和确定性十分明确的信号和风向标。业内人士怎样评价?思远对话文娱产业资深媒体人、21世纪经济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贺泓源。

贺泓源:前几年长视频流量营收亏损一直在扩大,去年到了拐点——2022年,长视频用户使用的总时长占比在提升,用户规模也稳定到9个亿——守住了基本阵地后,长视频能比较客观地看待短视频带来的压力。

思远:长短视频平台中,各自还有一些观望者——比如优酷、快手,还没官宣平台级合作,犹豫的人在观望什么?长短视频“拆墙”,是象征意义多,还是真正推动知识产权规范应用、法律边界明确?

贺泓源:最关键的是长视频头部平台怎么想。爱奇艺和腾讯视频转向,是可以确认的,行业到了长短视频可以牵手的状态,优酷和快手没有公开更多动作,但不代表私下没有动作。一线(长视频)平台落定,代表行业走到更踏实的一步。长短视频和解对于行业来说肯定是好事。比如电影宣发环节,以前双方有矛盾时,整体流畅性和开放度受到影响。剧集制作人当然愿意去短视频的大流量入口宣传影视剧,对于受众而言,这也是相对舒服的一种状态。

作者:经济之声商业文化节目《远见》制作人王思远

编辑:刘婧苹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