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记者任芳言)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对此,经济之声《财经态度》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那么,今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什么呢?

胡冰川认为,首要任务无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从总量来看,当前我国粮食供需处于平衡状态,但在结构上仍需进一步优化。无论是老百姓的饭碗还是菜篮子,其需求越来越多元,越来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吃饱肚子”层面,老百姓需要优质的肉蛋奶、果蔬、水产品,需要更高品质的农产品。面对这种更高水平的消费需求,粮食总量的满足只是一个基线和起点,还要进一步优化粮食和农作物的结构。“端牢中国老百姓的饭碗”,不仅仅是要满足“吃得饱”,还要满足“吃得好”,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丰富的食物供应;让老百姓的食物消费占整个消费的比例逐步下降,食物获取的权利和自由逐步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这一行动关键要做好哪些工作?

胡冰川认为,首先要通过政策发力,充分发挥市场和农民的积极作用,形成政策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其次是发挥科技的作用。实施这一行动不是简单的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规模,也不是通过无限制的财政投入做高成本的事,而是要面向新的农业生产方式,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生产力的支撑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各地如何因地制宜?地方政府如何发力?

胡冰川表示,中国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传统,地形地貌非常丰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农业生产特色非常鲜明。比如,西藏有青稞,新疆有瓜果。中国的地大物博和幅员辽阔赋予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另外,这几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各地政府始终把公共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再加上数字经济的助力,使乡村特色产业能够更快更好地对接市场。举个简单的例子,湛江徐闻的菠萝过去的消费半径可能只是广东省,现在通过电商直播和快速发达的物流体系,可以卖到乌鲁木齐、卖到哈尔滨,成为全国适销对路的产品。所以,未来各地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平台,进一步做好周边服务,改善硬软件设施条件,使乡村特色产业形成体系,助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助力农民增收。

编辑:郑皓月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