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7日消息(记者蒋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今年9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在全国范围上下联动,连续第四年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

 

央行、银保监会以通俗易懂方式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面向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宣传基础金融知识和金融风险防范技能,深入开展风险提示,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目前,活动时间已经过半,在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方面,各家机构重点关注什么?又做了哪些安排?

央行在官方微信开辟了金融知识普及月专栏,通过文字、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向公众普及金融风险防范知识。专栏内容涵盖了保护个人信息,警惕网络诈骗,防范非法“校园贷”,谨防支付骗局等多方面。

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说,要用接地气、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专业金融知识转化为简单实用的道理,让消费者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针对非法吸存揽储、养老领域金融诈骗、电信诈骗、非法代理维权等侵害消费者权益和危害金融稳定安全的行为,重点开展风险提示。同时,指导各参与单位运用好主流媒体、互联网站、微信公众号、App、金融教育基地等宣传阵地和渠道开展正面宣传引导,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坚决远离非法金融活动。”

金融知识普及月期间,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防范保险销售误导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一些保险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向投保人口头承诺“什么都能赔”,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给消费者理赔埋下隐患。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王毅说,风险提示是开展消费者教育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通过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构建金融安全防线,“先后就诱导过度负债、明星代言金融产品、以房养老金融诈骗、非法集资、互联网保险营销乱象、非法代理退保、个人信息保护等进行了风险提示,强化人民群众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多家商业银行聚焦防范非法“校园贷” 着力提升大学生金融素养

记者注意到,由于9月份正值全国开学季,不少金融机构聚焦大学生群体,设计针对性强的金融知识普及内容。

中国工商银行转发了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青少年防范欺诈案例,这些案例涵盖网络游戏虚假交易诈骗,注销“校园贷”诈骗、网络贷款诈骗等,提醒消费者如果遇到以“校园贷”或“注销校园贷”为借口要求转账的都是诈骗。

厦门国际银行开展“以案说险”系列宣传,聚焦新市民、青少年群体金融常识培育,防范大学生金融诈骗。厦门国际银行总行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主任江漪介绍:“聚焦青少年群体金融常识培育,联合福建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举办‘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向大学生普及防范电信诈骗等知识。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金融知识第一课’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群体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经济学读物《小白经济学》作者、致力于大众金融素养研究多年的业内人士苏秦告诉记者,近年来,大学生金融诈骗案件时有发生,这表明加强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的金融素养教育也十分必要。

苏秦说:“《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2021年)显示,近半数受访大学生称自己或同学曾遭遇过诈骗,其中,约两成金钱损失在5000元以上。加强金融知识普及,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金融素养,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也能够助力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在G20国家中排名较好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持续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我国国民金融素养得到普遍提升。余文建说:“根据央行两年一次的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的结果,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稳步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从2017年的63.71、2019年的64.77提升到2021年的66.81,在国际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G20国家中排名较好。”

编辑:郑皓月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