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济南8月28日消息(记者张慧娟)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8月25日至29日在山东济南举行,围绕“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这一主题,主会场设有“新时代 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茶和天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参展的284个非遗项目充分展示了非遗保护传承的“中国实践”。

 

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过10万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2名。以传统工艺类为主的非遗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至今年6月,我国支持各地设立非遗工坊2500多家,其中1400多家设立在脱贫县。

“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是本届非遗博览会的重头戏之一。来自中西部地区的46家非遗工坊不仅实景化再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也展示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我们现在也保留着一个最古老的蜡染技艺,那是手工画蜡玩植物染色……”贵州丹寨一家苗族蜡染技艺非遗工坊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工坊成立至今已经有十多年,吸纳了当地村寨里40多名农民参与蜡染制作,实实在在带动了他们收入增长:“最初,他们在家里只是在农闲的时候做一些平时穿的衣服。我们工坊在这里之后,他们慢慢地有了收入,平均2000到3000块钱一个月,有的多的,五六千块钱也能拿到。”

展会现场资料图:苗族蜡染技艺非遗工坊内蜡染制作(记者张慧娟 摄)

深山里的非遗工坊如何对接更广泛的市场需求?这家蜡染工坊融合了传统图案纹样与现代都市审美需求,在电商平台打开了销路,使得工坊的收入更有保障。这位负责人说:“我们把它转化成T恤、小衣服、包等这些大家能用得到的东西。销路目前还可以,像今年已经有的订单,大概十几万个包。还有其他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零售商到我们那里去拿货。”

麻编技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当地一家非遗工坊采取“公司+生产基地+农户”的订单合作模式,由村集体提供场地、人员管理,企业负责人员培训、产品研发和销售,村民可以零投入、无风险地参与非遗工坊的麻编生产。

现场展出的麻编制品(记者张慧娟 摄)

说起非遗工坊对当地村民生活的改变,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璟感触颇深:“不仅仅是收入增加的这一部分,其实从他的精神面貌我觉得改观挺大的。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精神上的这种提升,可能更愉悦他的身心。”

近年来,非遗赋能文旅融合成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本届非遗博览会设立了“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越窑青瓷、唐三彩烧制、杨柳青木版年画、景泰蓝制作等一批反映大运河沿线风土人情的非遗展示、展演,为拉动运河沿线省市的文化旅游消费带来更多机会。参展的南京云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也是有去研发云锦的研学活动,小朋友可以来画意匠稿,如果是成人,我们有云锦的刻画。这类的研学活动可以让他直接参与到云锦作品的创作里面。”

现场展出的越窑青瓷茶具(记者张慧娟 摄)

国家级非遗王星记扇制作技艺现场展示(记者张慧娟 摄)

现场展出的国家级非遗唐三彩制品(记者张慧娟 摄)

编辑:郑皓月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