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9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科技部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科技部有关负责人18日对《实施方案》进行解读时提到,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专家认为,中国要在减排赛道上获得优势,势必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九部门印发的《实施方案》中提到了具体目标: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到2030年,进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单位GDP能源消耗持续大幅下降。

如何看待这样的近期和远期目标设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勤华解读,这是中国在现有低碳技术不断创新和减排成绩不断涌现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目标,体现了大国担当。

“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此前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所以,我们现在要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目标。相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经济体来说,中国要用30年左右的时间由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科技支撑、技术变革在此过程中尤为关键。中国要在减排赛道上获得优势,势必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破。”许勤华说。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实施方案》提出了10项具体行动。其中相对而言,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会有更多交集——不断扩大新能源在建筑电气化中的使用、建设绿色智慧交通体系等都值得期待。

许勤华观察,实际上,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很多碳减排场景都有科技力量的直接或间接支撑。“比如在建筑中应用低碳玻璃或生态水泥,这样一来,我们可能就在生产端实现了碳减排的目的。在过程端,比如对港口、机场、货运枢纽(物流园区)装卸机械和运输装备实施‘油改电、油改气’工程,从而有可能减少相应环节中的碳排放。”她说。

编辑:高杨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