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新路贯通山乡,一片片茶园绿意盎然,一座座车间机声隆隆……在湖南汝城,中国中铁携手当地干部群众,以一场持续二十载的倾情帮扶,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近年来,中国中铁旗下中铁广州局创新构建的“组织联动共建、产业联兴共育、人才联育共筑”的“三联三共”模式,为这片红色热土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村容村貌整治后焕然一新(汝城县委宣传部 供图)

组织联动,筑牢乡村振兴“坚强堡垒”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中国中铁将党的领导贯穿帮扶全过程,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我们突破了传统的点对点帮扶,构建了从战略高层会商到区域精准对接,再到基层党支部深度融合的三级联动格局。”中国中铁驻汝城帮扶干部介绍。通过党委共建、支部结对,企地双方常态化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技术帮扶等活动年均超过30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成为带领乡亲们发展的“主心骨”。

干部人才是帮扶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中铁精心遴选优秀年轻干部赴汝城挂职,他们躬身一线,谋产业、跑项目、解难题,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贴心人”。挂职干部张立吉因实绩突出,荣获郴州市“最美扶贫人物”称号。同时,汝城县的技术人才也被选派至中铁重点项目学习锻炼,实现了理念与能力的“双向提升”。

产业联兴,激活内生发展“源头活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中国中铁聚焦汝城特色资源,着力构建全链条产业体系,变“输血”为“造血”。

科技赋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依托帮扶力量,汝城引入了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开展白毛茶单株选优、黄金奈李无损探测等技术研究。投入1000万元帮扶资金建设的茶园基地,新增及改造茶园3359亩;捐建的自动化分拣冷链物流中心,有效破解了农产品储存、分选难题。

品牌强农,让“土特产”飞出大山。中国中铁助力打造“汝城白毛茶”地域品牌,使其从中部农博会金奖走向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通过“订单农业+期货定价”、内部采购平台、外部电商渠道、央视专栏推介等组合拳,累计推动消费帮扶超6000万元,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打响了汝城农产品的知名度。

人才联育,厚植县域发展“智力根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中国中铁坚持“志智双扶”,构建起覆盖全周期的教育帮扶和人才培养体系。

从“雏鹰”到“雄鹰”,托举学子成才梦想。在基础教育阶段,“梦想教室”“一对一”帮扶为孩子们夯实根基;在职业教育阶段,捐建的职教基地开设工程测量等实用专业,推行“双元培养”,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毕业生“出了校门就进企业”;在高等教育阶段,专项奖学金、大湾区研学、中铁实习岗位,为汝城籍青年铺就了成才反哺之路。

数字赋能,打造“永不落幕”的帮扶平台。中国中铁帮助建设的“智慧帮扶”数字平台,集成了农产品溯源、在线培训、供需对接等功能,让乡亲们“随时随地学技能”,让产品产销实现智能匹配。

多年的创新实践结出丰硕成果。“三联三共”模式不仅激活了汝城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使白毛茶、特色水果等主导产业提质增效,近三年GDP连续突破百亿大关,更探索出一条企地协同、互利共赢的新路径。

中国中铁在倾力帮扶的同时,也深度参与了汝城的项目建设,累计揽获工程额超5亿元,实现了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如今的汝城,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群众收入稳步增长,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正朝着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来源:汝城县委宣传部)

编辑:黄珂岚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