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永州10月28日消息(记者 杨清 实习记者 蒋好)在湘南腹地,永州市蓝山县塔峰镇东侧村,57岁的彭国亮是当地响当当的人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的“守艺人”,他守护的,不仅是一门祖传的手艺,更是一段浸润着桐油清香的乡愁记忆。他将曾经的谋生之计,淬炼成带动一方百姓增收的富民产业,让古老的油纸伞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光彩。

耳濡目染承祖艺,远走他乡取“新经”

彭国亮的祖辈几代都是技艺精湛的竹编匠人。在竹屑纷飞、篾条舞动的环境中长大,他从小就对竹子的韧性了如指掌,对传统竹编技艺耳濡目染。20多岁时,彭国亮选择外出闯荡,先后在广东、浙江等地的竹木工艺品加工企业务工。

这段经历,对他来说并非简单的“打工”,而是一次深入的“取经”之旅。他不仅学习了现代化的生产管理经验,更敏锐地观察到市场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尤其是蕴含着中国古典美的油纸伞,在文旅领域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他惦念着家乡那漫山遍野的竹木资源。一个梦想在他心中愈发清晰:返乡创业,让家乡的竹子,在自己手中“绽放”成一把把精美的油纸伞。

匠心独运破陈规,七十二道见真章

油纸伞制作是一门极其繁复的艺术,素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的说法。从选材开始,就极为苛刻。彭国亮坚持选用三年以上的成年楠竹,要求竹材又直又圆、竹节均匀、质地坚韧。砍伐后的竹子需经过浸泡、晾晒、刮青等多道前期处理,才能进入伞骨制作、裱伞面、绘花、刷桐油等核心环节。

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时光与耐心,一把伞的制成,往往需要数日之久。但彭国亮并非墨守成规。他深知,要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在传承中创新。他凭借多年在外积累的机械知识,匠心独运地对传统制伞结构和工艺进行了改良。

他自行设计、摸索、组装了近20台专用加工设备,在确保核心手工技艺不变的前提下,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一致性。这种“半机械化”的改造,是对传统手工艺生存之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凭借过硬的品质、精湛的工艺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彭国亮制作的油纸伞很快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深受海内外客商的青睐。

自己富了不算富,彭国亮始终没有忘记身边的乡亲。他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一方面吸纳村民到自己的车间做工,传授他们制伞技艺,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将部分前期加工环节,分散到农户家中,村民可按件计酬,灵活安排时间,顾家、增收两不误。这一模式,不仅壮大了油纸伞产业,更实实在在为当地村民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路,让一把小小的油纸伞,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从传承祖辈技艺的竹编少年,到闯荡四方的务工者,再到返乡创业的非遗“守艺人”和致富带头人,彭国亮的人生轨迹,印证了坚守与创新的力量。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守艺”,不仅是将老手艺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更是让它重新融入生活,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生不息,开花结果。

编辑:黄珂岚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