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沙10月23日消息(记者 杨清)“黄莺姐姐,我们的学校要停办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8月下旬,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视障女孩黄莺的手机里,收到了一条带着哭腔的语音。发信人是湘西盲人女孩柴梦语,因所在特校初中部由于生源不足面临停办,让她陷入迷茫。

思虑再三,她向黄莺发出了一条求助信息。这条来自湖南湘西深山的求助短信,串联起一场跨越省界的教育援助接力,让教育的温度照亮了盲生少女的追光之路。

求助语音:一条微信叩响希望之门

8月,柴梦语所在的特殊教育学校初中部因生源不足停办,身边同学或异地求学或另寻他路,柴梦语第一次对未来感到迷茫。于是想起了那位在舞台上告诉她,“除了看不见,什么都能做”的黄莺姐姐,她鼓起勇气发出求助语音。

这条裹挟着无助哭泣声的微信语音,让黄莺想起三个月前,在长沙全国自强模范宣讲会上,一位眼眸明亮、热爱唱歌的少女,曾兴奋地分享着她的梦想:“我想参加普通高考,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听着语音里破碎的哭声,黄莺的指尖微微颤抖。多年前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当年她初中毕业,宁夏还没有盲人普通高中,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背上行囊去学手艺。她不甘心,打遍全国的114查询电话,一个个城市地问:“你们那里有盲校吗?”父母带着她跑遍大半个中国,最终在青岛盲校抓住了继续求学的机会。

2015年,黄莺创造了新的奇迹——她成为宁夏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以高出当地理科一本线85分的成绩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进入大学后,融合教育的挑战接踵而至:高数课上,读屏软件无法识别数学符号,她就请志愿者学姐一道题一道题口述,自己累积抄写盲文笔记近300页,最终换来了97分的期末成绩;每学期开学前,辅导员会提前帮她将纸质教材扫描成电子版,让她能通过读屏软件跟上进度;考试时,学校会为她准备电子试卷,允许她延长考试时间。

“我遇到了太多为我‘劈山开路’的人,他们让我知道,‘看不见’不是人生的终点。”这份感恩,成了黄莺助人的初心。

“梦语,别急,先平复一下情绪。”黄莺用最温柔而坚定的语气回复,“你把具体情况和简历发给我,我一定帮你想办法!”紧接着,她立刻在通讯录里寻找能提供关键帮助的人。她想起了在宣讲时认识的湖南省残联宣传文体与基金部部长唐绍国,在她心里,“残联就是我们的娘家人”,是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依靠。

爱心接力:托起折翼天使的求学梦

接到黄莺的电话时,唐绍国已经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听完黄莺的叙述,他立即说道:“你把孩子的联系方式给我,我们马上了解情况,尽力帮她对接!”

此时已是周四的晚上,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就此展开。可对柴梦语来说却是漫长的煎熬。她不时给黄莺发来信息:“姐姐,都要接近开学了,是不是没希望了?”

家人那句“上不了学就回来学手艺吧”像针一样扎在柴梦语心上。黄莺一边耐心安抚她,一边与残联保持密切沟通。她太理解这种压力了——当年她执意要继续读书时,也曾听过太多“盲人就该做按摩”的劝说。但她更深信,这个时代应该给盲人孩子更多元的选择。

周一清晨,好消息冲破重重困难终于传来:经过多方协调,长沙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这个特殊的学生敞开大门!原来,在梦语不知道的时候,一场跨越湘鄂两地的爱心接力早已悄然进行:残联积极沟通、特校调整计划、老师们连夜准备盲文教材……柴梦语终于能进学校读书了。

“帮助柴梦语,也是在帮助小时候的自己。”黄莺的这句话,道破了这场接力的本质。而这份善意,也将在柴梦语心中扎根,长成连贯的“善意链条”,连接更多的人。

“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多元发展的机会,不应该被局限。”唐绍国表示,残障人士面临的挑战更大,希望社会大众能更多地了解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共同为残障人士营造更加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

九月,柴梦语背着崭新的书包,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走进陌生的校园,开启了初中生活,也离梦想更近了一步。与此同时,在武汉理工大学,黄莺依旧致力为保障残障权益努力。她们之间相隔数百里,却又近在咫尺——那是梦想与希望的接力,是一束光点亮另一束光的温暖传承。

正如黄莺常说:“除了看不见,我们什么都能做。”这场由一条微信开始的接力赛,没有欢呼的观众,没有闪光的奖牌,却让所有人看到了:当善意汇聚成河,再黑暗的路也能被照亮。

编辑:黄珂岚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