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娄底10月22日消息(记者 黄珂岚)秋日的涟源,城乡大地处处涌动文明新风。中心城区街巷洁净通畅,乡村屋场花草相映,村民在文化广场载歌载舞;十字路口,志愿者引导行人有序通行;农贸市场里,“文明经营”标语与新鲜蔬果相映成趣……自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面推进以来,湖南省涟源市以“文明创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为抓手,打出一套“高位统筹+精准施策+全民参与”的“组合拳”,让文明之花绽放在湘中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攻坚破难,绘就洁净城乡底色
“以前这条街到处是占道经营的小摊,车辆堵得挪不动,现在路面干净了,走起来都舒心!”家住涟源市幸福北路的市民李阿姨,谈起家门口的变化满脸笑意。这正是涟源市以“扫干净、摆整齐、清通透、讲文明”为总体要求,深入开展“清洁家园”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结出的硕果。
自4月行动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整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的核心任务,市级领导先后20余次调研调度或组织集中行动,构建起“市级统筹、部门联动、乡镇主抓、村居落实”四级责任体系,聚焦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场环境、空中缆线等八大重点领域精准发力,推动中心城区实现“街净巷通城靓”,乡镇街道呈现“水清路畅景美”。
在中心城区整治中,各部门协同作战、靶向发力。环境卫生整治上,市城管局牵头常态化开展占道经营、乱搭乱建、违规种养殖等专项行动,累计劝导教育占道经营2800余次,清理卫生死角800余处、违规种植养殖1400余处,拆除乱搭乱建540余处、老旧院落鸡舍杂棚12处,清除“牛皮癣”1600余处,对涟水公园黑臭水体开展治理,清淤1000立方米,70余处中心城区无人管理院落将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街道环境实现“干净整洁、摆放有序”。

城管执法局对幸福南路大清洗(央广网发 贺浪 摄)
在交通秩序整治上,市交警大队针对汽车站、政务中心、幸福北路等10处重点区域,查处违停1.2万起,持续开展摩托车不戴头盔集中整治;同时,在重点区域新建停车场、新增停车位3200个,引入智慧泊车系统并推出“2小时免费停车”服务,政务中心门口乱停乱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城区路网达成“路畅、车顺、人安”。

市交警大队在中心城区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央广网发 贺浪 摄)
在市场环境整治上,市商务局牵头开展农贸市场集中整治40余次,重点改造蓝田智慧农贸市场,4000平方米市场内摊位分区明确、排水通畅,彻底告别“污水横流、杂物堆积”;市市场监管局推动车站路31家门店规范经营,联合多部门对车站路牛肉店路边屠宰乱象清零,实现“引摊入市、规范管理”;空中缆线整治上,市科工局统筹四大运营商,重点清理城区新建街、永兴街等30个点位废旧线缆10万余米,整治“飞线”1100余处,对原煤炭局、原计生局家属区等10余处老旧院落按“四网合一”要求整治,让城市上空恢复“清爽安全”。
在乡镇街道整治中,各地围绕“水清路畅景美”目标,全方位提升乡村环境品质。道路区域整治上,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对国道、省道开展路肩杂草清挖,完善安全标志标牌;市交通运输局对74条农养线路巡查养护,常态清扫路面,确保“路肩整洁、管护到位”;集镇农贸市场整治上,各乡镇按“划行归市、摊齐场净”标准,划定经营区域、规范摊位摆放,安排专人保洁,让群众买菜更舒心。
在水域环境整治上,市水利局组织4500余人次河长、保洁员巡查河库,对新涟河六亩塘段、金盆湾河杨市镇段等清淤清杂,修补水沟、塌方200余处,清理水域垃圾170余吨;各乡镇发动5万余名群众参与,拆除公路沿线及河道周边废弃建筑200余处,清运农村垃圾1.2万吨,让乡村河道重现“水清岸绿、无污无堵”的生态美景;垃圾治理上,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模式,各乡镇出动车辆19000余台次,清理杂物、卫生死角57000余处,清运生活垃圾87000余吨,湄江、金石、斗笠山等乡镇中转站恢复高效运转,垃圾堆积问题动态清零。

和美乡村(央广网发 贺浪 摄)
为确保整治成效不反弹,涟源市建立“暗访督导+定期调度+问题销号”机制,中心城区700余个交办问题、乡镇3000余处整改事项均全部落实到位。“现在村里路面干净了,河边也没有垃圾了,饭后散步心情都变好了!”家住斗笠山镇的村民王先生感慨道。
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动10万余人次机关干部、志愿者下沉村(社区),通过网格宣传、村组屋场会、公益短视频等形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城乡环境不仅实现“颜值”大幅提升,更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文明“气质”,为后续文明建设筑牢坚实基础。
乡风塑形,培育文明淳朴新风
“以前办场婚宴要花好几万,现在有了村规民约,大家都简办婚事,省钱又省心!”玉峰社区支书说。这一变化,得益于涟源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扎实举措。
涟源市全面落实《乡风文明建设五年行动工作方案》,推动全市506个村(社区)完善“一约四会”制度,明确红白喜事操办标准,通过“党员带头+积分管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在石门社区,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可兑换积分,上半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000余人次;在斗笠山镇熊家村成立移风易俗劝导队,成功劝导20余户村民简办红白喜事;三甲乡玉峰社区评选“最美家庭”10户,以榜样力量带动乡风转变。
为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涟源市还组建文艺轻骑兵,编排《涟水新风》等移风易俗主题节目,深入乡村开展巡演,用小品、花鼓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理念送入千家万户。截至目前,文艺巡演已覆盖观众5000余人次,“勤俭节约、文明有礼”成为乡村新风尚。

城市一角(央广网发 贺浪 摄)
在文化设施建设上,涟源市实现506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建成文化广场、农家书屋200余个。古塘乡新城社区依托文化广场,上半年组织广场舞比赛、书法展览等活动20场;杨市镇举办首届龙舟文化嘉年华,17支龙舟队竞渡涟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实践赋能,厚植崇德向善土壤
“谢谢叔叔阿姨帮我辅导功课,我这次数学考了90分!”在六亩塘街道芦茅塘社区的“阳光课堂”上,留守儿童小宇拿着成绩单向志愿者报喜。这是涟源市深化文明实践、服务群众需求的生动缩影。
涟源市持续打造“阳光课堂”“涟水微课堂”等文明实践品牌,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针对未成年人,“阳光课堂”开展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今年7月已服务学生200余人;面向城乡居民,“涟水微课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理论宣讲、健康讲座10场,受众达1万人次。
与此同时,该市创新推出“涟心驿站”惠民项目,在城区广场、社区设置服务摊位,提供免费诊疗、健康咨询、文化宣传等服务,累计举办健康讲座10场,吸引市民参与5000余人次;依托“涟源红”先锋行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10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城乡各地,开展文明劝导、环境整治、爱心义诊等活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成为涟源最温暖的风景线。
典型引领,凝聚向上力量。涟源市深入挖掘身边好人好事,上半年推选“湖南好人”梁慧祥——这位轮椅上的教师坚守山区教育,用爱点亮山里娃的梦想;“孝亲敬老”文明实践项目获评2025年度“雷锋家乡学雷锋”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如今,“学好人、做好人”在涟源蔚然成风,全市已涌现全国道德模范1人、湖南省道德模范2人、“中国好人”3人、“湖南好人”37人,文明的种子在湘中大地生根发芽。
“文明创建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涟源将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成果,完善长效机制,让文明成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群众幸福的“硬支撑”,为建设幸福活力新涟源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