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益阳9月15日消息(记者 杨清)9月13日,中国首个以《楚辞》为价值表达的风雅美学数字文旅新样式《桃花江竹海幻境》,迎来一周年特别庆典,并荣获“数媒体矩阵最大的山间剧场”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桃花江竹海幻境》获“数媒体矩阵最大的山间剧场”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央广网发 龚香竹 摄)

“一个深藏在桃江竹海里的心灵驿站,一个虚实相映的曲水流觞宴,两万平方米实景竹宴剧场,十个沉浸式竹村戏剧体验空间,跟随屈原去寻找他笔下的香草美人……”在过去的一年里,《桃花江竹海幻境》接待游客超过8万人次、带动超万名周边村民就业,以“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成为县域文旅发展的桃江样本。

风雅盛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夜幕降临,桃花江竹海深处,182台投影机缓缓点亮,数控水景舞台上升起一轮“超级月亮”,游客们提着灯笼漫步竹林沧浪,与穿越千年的屈原诗意相逢。“文化+科技”的完美融合,这就是李彦导演团队打造的《桃花江竹海幻境》。

《桃花江竹海幻境》剧照(央广网发 王珊珊 摄)

《桃花江竹海幻境》讲述了屈原在桃江期间的日常生活、文学作品、文化影响,以及他在此完成从维系王权的士大夫思想到为苍生立命的民本思想的蜕变过程。该剧以湖湘文化的浪漫为底色,以数字程控等科技赋能的“宴+演+剧”的新模式演艺,带观众跟随屈原共赴一场竹海里的风雅盛宴。

《桃花江竹海幻境》由李彦导演团队打造,以屈原在桃江的七年生活为创作蓝本,巧妙整合桃花江竹海内2万亩连片竹林资源,打造了《桃花江竹海幻境》。这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宏大剧场,由1个室外情景空间、1个大型室内曲水流觞剧场、1个实景竹宴剧场和10个室内微剧场等组成,可同时容纳约500人观演。

《桃花江竹海幻境》巧妙整合桃花江竹海内2万亩连片竹林资源(央广网发 龚香竹 摄)

该剧既是沉浸式楚风美学剧场,也是桃花江竹海景区的“实景观演+项目体验+自然融合”全新发展模式的核心,李彦介绍,“《桃花江竹海幻境》独特的‘宴+演+秀’体验模式,利用非线性戏剧和抽屉式剧本的方式串联,让观众跟随屈原共赴一场竹海里的风雅盛宴。”

文旅融合,变现县域旅游潜力

不同于传统文旅演艺,《桃花江竹海幻境》并非将文化作为“表演”,而是作为一种生活美学重新唤醒。擂茶、汉服、香草、竹编手作等元素贯穿全剧场空间。在剧场的消费市集里,精致竹屋、竹桌、竹椅营造出一个惬意休闲空间,市集销售的各类文创产品、特色茶饮、当地小吃,也成了地方文化、特产展示平台。

剧场集市空间(央广网发 王珊珊 摄)

桃江县城投集团副总经理李世锋介绍,这一年来,桃江县委、县政府对文旅产业发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我们取消了桃花江竹海景区的门票,景区内开发了多个时尚游玩项目,商业街区也都是免租金入驻。”李世锋说,“这些思路的转变都与《桃花江竹海幻境》的火爆有关系,这部剧演职人员大部分来自本地,带动了就业。”

“很多人通过这部剧,知道原来屈原在桃江还有这样的故事,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我们文旅发展提供了动力,为乡村振兴赋能。”李世锋说道。据了解,自2024年9月至今,桃花江竹海景区接待游客接近70万人次,旅游收入较2024年同期增长50%以上。

通过“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的创新模式,《桃花江竹海幻境》让屈原文化“活”了起来,让桃花江竹海“动”了起来。从《德夯幻境》到《桃花江竹海幻境》,从《今上岳阳楼》到《洞庭幻境》再到曾经导演过的《恰同学少年》,李彦导演团队在湖湘大地打造的一个个演艺新空间“串珠成线”,成为引领广大游客解锁湖湘文化魅力的一把钥匙,成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

编辑:黄珂岚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