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沙9月11日消息(记者 张兴莎 实习记者 薛振珧)“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决定高度,工程建设是如此,学习、生活、工作亦是如此。”新学期,长沙学院唐仁华老师的《基础工程》课堂上,他正在讲授工程建设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思政元素。

通过创新实践,唐仁华将土木工程与思政教育跨界融合,以“工程实践”为载体、以“价值引领”为核心,挖掘土木工程学科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如何激发行业认同感?

近几年,土木工程行业发生了深刻变革,如何有效在专业课堂激发学生对行业的认同与归属,成了唐仁华时常思考的问题。

他意识到,土木工程的核心是“建物”,但背后是“育人”,若能在课堂上以工程实践为载体,挖掘其中的价值引领元素,不仅会是一堂不错的专业课,还能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

经过实践,唐仁华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实施框架,围绕四个核心方向展开。

家国情怀的培养位居首位。在讲解港珠澳大桥、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时,他不仅剖析技术难点,更深情讲述建设者攻坚克难、奉献国家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理解土木工程人的使命与担当。

“一根钢筋的偏差,一次材料的妥协,都可能引发重大事故。”唐仁华谈到,职业素养的塑造也是课程中的重点。借助工程实践中的正反案例,唐仁华帮助学生树立起质量、安全与廉洁意识,警示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体会“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将创新与实践精神的引导贯穿教学始终。

最后,文化自信的传承也是他特别关注的维度。从古老的赵州桥到现代的超级工程,唐仁华通过中外对比和历史脉络梳理,增强学生对中国工程技术传统的认同与自豪。

思政如何“润物细无声”?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章节唐仁华都融入了案例与思考,提出“课程思政元素双向挖掘”法。

他采用“正向挖掘”的方式,从《基础工程》各章节中提炼与思政内涵相契合的内容,例如,讲解地基处理时延伸至“打牢人生根基”,讲授边坡稳定时联系“把正人生方向”。

同时,他也运用“反向追溯”的方式,搜集全国重大工程案例,建立教学素材库,使思政教育有根可循、有例可依。

另外,实践教学也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实习指导中,唐仁华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规范意识;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与技术前沿,思考如何以专业服务社会。

“工程实践不仅是技术运用的过程,更是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的过程。”唐仁华常说,一位优秀的工程师,既要算得清结构的承载力,也要守得住道德的承重墙。

他希望看到,学生毕业之后,不仅能掌握“建桥修路”的专业技能,更能树立“为国建工程、为民筑根基”的理想信念。

如何让学生一生受益?

经过多年实践,唐仁华的创新实践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唐老师在课堂上分享过一个‘工程质量是生命线’的案例,由于质量把控不严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后果,让我对这份职业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课堂上一位同学谈到,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仅关乎项目的成败,更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无论今后从业之后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懈怠。

“唐老师的课讲得很细致,通过那些鲜活的案例,让大家明白作为一名工程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及应遵守的职业操守。”2023届的毕业生万强目前就职于湖南一家建筑企业,他谈到,唐老师的课堂不仅是行业的启蒙,传授的职业理念让同学们都终身受用。

融合不是“附加任务”,而是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只有将“价值引领”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有温度,既敢创新、又守底线的新时代土木人。

如今,唐仁华仍在教学一线再探索,如何继续将 “价值引领” 更深地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如何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有温度,既敢创新、又守底线的新时代土木人,这是一个值得一生为之奋斗的课题与事业。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