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邵阳10月22日消息(记者 杨清 通讯员 黄开龙)“竹海赛道上的骑行与巫水河中畅游交织,苗侗非遗展演与运动激情碰撞。”
近日,2025中国户外健身休闲大会(绥宁站)在“神奇绿洲”绥宁落幕,近2000名选手在山水间挥洒汗水,感受运动与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2025中国户外健身休闲大会(绥宁站)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绥宁县委宣传部 供图)
这场连续四年落户绥宁的国家级赛事,正是该县深耕“文旅+体育”融合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生态、文化与体育的深度联动,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特色路径。
生态底色激活旅游价值
绥宁的“文旅+体育”模式始终以生态为根基,将顶级赛事与优质自然资源精准对接。作为国家体育总局认证的精品体育旅游IP,中国户外健身休闲大会(绥宁站)的赛道设计与生态之美完美融合,29公里竹海自行车穿越赛穿梭于翠竹掩映的山径,5公里绿野欢乐健康跑串联起枫香大道与乡村景致,前序举办的游泳大赛则依托巫水河的天然水域展开,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堡古国、曲幽谷等核心景区尽数融入赛事版图。
黄桑赛道(部分)(央广网发 绥宁县委宣传部 供图)
“赛事即游览”的设计理念,让运动成为亲近自然的最佳方式。为放大生态旅游价值,组委会特别推出“选手凭号码布免费畅游全域景点”政策,吸引参赛者赛后深度体验,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据悉,自2021年首次承办以来,该赛事累计吸引参与人次超10万,带动周边消费近2000万元,将生态资源通过体育载体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活动(央广网发 绥宁县委宣传部 供图)
民族特色铸就品牌辨识度
在绥宁的融合发展图景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灵魂。赛事中融入苗侗民族元素,赛道沿途设置芦笙迎宾、木叶吹奏等非遗展演点,选手在竞技间隙便能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配套举办的“绥宁金秋夜·乐动嘉年华”将苗绣文创、侗锦饰品与现代音乐、滑板表演结合,推出苗绣运动腰包、侗锦水壶套等特色潮品,让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消费的体验载体。
这种文化赋能并非个例,而是贯穿全年的系统工程。2025年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期间,绥宁创新举办“民族团结跑”,发放3万余元文旅消费券,吸引900余名各族跑者参与,同步开展的民族风情巡游、非遗展演让54.4万游客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带动消费逾4.3亿元。从赛事中的文化点缀到节庆中的体育融入,绥宁构建起“日常有活动、节点有盛会”的文化体育融合矩阵。
大团侗寨(央广网发 绥宁县委宣传部 供图)
以体兴旅助力乡村振兴
“文旅+体育”的深度融合,最终落脚于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赛事期间,绥宁同步搭建农特产品与民族手工艺展示窗口,联动民宿推出主题房间,联合餐饮商户打造特色美食套餐,形成“赛事引流—文化留客—消费赋能”的完整链条。在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等活动中,“民族好物通世界”直播带货活动销售额超150万元,13000余张民宿床位入住率达95%以上,直接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关联产业发展。
这种联动效应更延伸至乡村振兴领域。赛道途经的乡村通过提供赛事服务、销售特色农产品实现增收,竹产业、生态农业等本地优势产业借助赛事IP扩大影响力。2025年文旅招商会上,14家企业签约入驻,涉及竹产业、外贸等多个领域,体育赛事成为吸引投资的“黄金名片”。正如绥宁“十四五”规划所擘画的,通过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体育与文旅的融合正为县域经济注入持续动力。
从竹海赛道到非遗赛场,从单次赛事到长效机制,绥宁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径”的发展逻辑,让“文旅+体育”成为绿色崛起的核心引擎。随着国家级赛事品牌效应的持续释放,这座“神奇绿洲”正逐步成长为集生态观光、运动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高品质户外运动目的地。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