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南蓝山县城沿着永连公路到湘九公路经过20多分钟的车程,就来到了湘江源瑶族乡坪源村,穿过村落,不远处就是远近闻名的蓝山谷景区,景区一年四季风景各具特色,春有樱花、夏有杜鹃花、竹海、秋有枫叶、冬有雪景,不仅有效推动了蓝山县旅游经济发展,还带动了景区周边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坪源村位于湘江源头,距蓝山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700余米,境内山林资源丰富,多年来,当地村民延续着靠山吃山的传统生活,以砍伐竹木、外出务工为生。原本是一个贫困小山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村里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坪源村党支部书记吕珍明介绍道。

景区风光(刘文斌 供图)

2011年,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品质,在县委、县政府的帮扶下,村“两委”依托湘江源头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引进了湘江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蓝山谷”景区,通过“公司+产业+村集体,农户+土地流转+分红”的多方利益联结机制开启了“景村融合”乡村振兴路,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3万元,人均年收入达18000元。同时,还借助景区品牌优势、流量优势,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本地民宿、农家乐等,拓宽了村民就业增收渠道。2021年以来,坪源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市级同心美丽乡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每逢假期,蓝山谷景区客似云来,人如潮涌,有的是亲子游,有的是户外采风,还有的是组团观光,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坪源村山里瑶寨农家乐负责人吕孝兰开心地说道:“我们抢抓机遇,搭乘景区‘快车’开办农家乐,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游客一波又一波,平均每天可以接待游客140多人,淡季的时候也能接待3桌游客,除去成本每天可以赚到1500多元的收入,除此之外,家人还能通过在景区务工赚得劳务费,生活也是越过越红火。”

今年54岁的“蓝山谷”景区负责人胡顺华年轻时尚,常被游客误认为“80后”。14年来,他扎根蓝山县湘江源瑶族乡坪源村,将一个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3A级旅游景区,带领乡亲们“掘金”乡村旅游,唤醒沉睡资源,激活一池“春水”。

游客在景区拍照(刘文斌 供图)

谈起为何选择投资坪源村时,他说道,坪源村区位优势明显、生态资源丰富,村内有三分石、香炉石、“白米下锅”瀑布等自然景观。为将良好的乡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乡村振兴发展优势,景区以远高于市场行情的标准,支付山林租金和劳务费上百万元,流转了村民2000多亩林,在峡谷、荒山、坡地大面积种植红枫、樱花、杜鹃、黑松等景观林,打造出近10公里长的“蓝山谷”景区,将村民们家门口的“好风景”变“好钱景”。如今,景区知名度不断提升,人气越来越旺,每年迎客达30万人次左右。下一步,将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游客体验感,让“流量”变“留量”。

近年来,蓝山县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谋划,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改善村中景观,将村庄建设与景点打造同规划、共发展,形成了“以景带村、以村实景、景村互动”的发展新模式。同时鼓励各乡(镇)根据各地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特色,探索走出一条“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下美好、记得住乡愁”的差异化发展乡村旅游新路径。1至11月全县接待游客49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2亿元。(刘文斌)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