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花开都是画,风吹雨打总成诗。走进湖南省湘潭县白石镇,齐白石故居静立其间,一砖一瓦浸润着艺术大师早年的生活印记。

齐白石故居(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在白石镇,文化是灵魂,产业是筋骨,生态是底色,三者相融相生,从“名人故里”到“文旅热土”,白石镇探索出了一条“文化IP+生态经济”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2024年,全镇旅游营业收入超37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较2023年增长10.65%。

文化铸魂:艺术基因激活乡村生命力

“今天参观了齐白石故居和文化艺术墙,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魅力,受益匪浅!”在8月24日举办的“白石故里行·游学写生活动”中,11岁的学生周芊彤兴奋地分享了她的难忘体验。

近年来,白石镇以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为中心,系统推进齐白石故居、木雕技艺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坚持“修旧如旧”与“活态展示”相结合,让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走向“动态传承”;围绕“白石故里”品牌,全域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持续提升文化形象和区域吸引力;同时深度挖掘齐白石文化资源,策划农耕趣味运动会、白石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刺激文旅消费市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转化。

白石故里行·游学写生活动(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为推进文旅教融合,白石镇积极拓展研学实践平台。依托借山馆、冠道体育、白石生态艺术园、白石人家等载体,联合高校、旅行社、艺术培训机构及相关企业共同打造精品游学线路,组织学生参观故居、实地写生、体验农趣,通过“文化赋能+体验升级”吸引大量研学游客。2024年,白石镇累计接待游学2万余人次,齐白石故居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同时实现了旅游人次的持续增长。

产业赋能:“三产联动”盘活乡村资源

白石镇流转房屋打造民宿集群(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反正家里房间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拿出来做民宿,既能添点人气,又能让远方的客人感受白石的艺术氛围。”白石镇民宿经营者齐永忠笑着说道。如今,他家的二层小楼已改造出四间单人间和一套套房作为民宿,成为游客沉浸式体验“水墨白石”的一扇窗口。

齐永忠家的转变,源于2021年杏花村推行的“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作为全市闲置宅基地盘活试点村,杏花村系统推动闲置农房转型为写生基地、艺术工作室和特色民宿,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湘潭湘润文旅有限公司于齐白石故居周边整体流转8栋房屋打造民宿集群,齐永忠家便是合作农户之一。这一模式不仅盘活了沉睡资产,更延伸出书画创作、特色住宿等多元文旅业态,为村庄注入活力。

在闲置资源盘活与产业融合的进程中,“白石人家”生态农庄成为亮眼标杆。夏日的农庄里,每天车来人往、游人如织,其流转经营的1100亩耕地、4座水库和2800余亩山林,为各地乡村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优质体验条件,其游客中心、生态农庄和雕刻珍藏馆,让游客在领略齐白石故里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饱览乡村美景、饱尝乡村美食,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生态共富:基建提质与多维效益共赢

夏日的傍晚,三角坪休闲广场上响起欢快的广场舞曲,村民们在今年新修好的场地上尽情舞动;不远处的白石文化墙前,家长正带着孩子细读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生平故事;一座座美丽屋场里,老人们悠闲地修剪着家门前的花草……这样宜居宜游的日常场景,正是杏花村推进生态共富的真实写照。

三角坪休闲广场(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以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契机,杏花村近年来持续完善旅游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村中多方筹措资金,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实施泉塘水库片区生态治理,铺设环湖步道、建设景观亭、改造垂钓基地与荷花池水质,在杨梅园至天妃宫路段增设人文景观,推进杨梅园、银杏园及碎石场区域环境整治,同时优化交通网络,于三角坪入口附近打造集文化与健身功能于一体的广场和文化墙,系统构建“山水相映、花果成趣”的生态景观带。更令人欣慰的是,在村民自觉维护下,村内7座美丽屋场和近百家星级美丽庭院持续焕发光彩,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常靓常新”。

从“水墨丹青”的艺术圣殿到“农文旅融合”的产业热土,白石镇以实践生动诠释着“文化是灵魂、产业是筋骨、生态是底色”融合发展理念。在这里,齐白石的笔墨浸润田野,闲置资源衍生出艺术与财富,每一寸山水都成为共同富裕的源泉。(潘文琦 张学)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