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雪峰山脉细“嗅”烽火——湖南洞口县文艺工作的本土化创作

双眼瞄准、面部贴近枪托,随着扳机的抠动,一团火光自丛林深处喷出,日寇应声倒地……

日前,湖南省洞口县原创群舞《永远的嗅枪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入围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舞蹈门类终评作品名单。

雪峰山脉 细“嗅”烽火——湖南洞口县文艺工作的本土化创作_fororder_1

展示“嗅枪队”风采的雕塑(洞口县文旅广体局 供图)

洞口县,革命老区县,抗战决胜之地,故事灿若繁星。《永远的嗅枪队》,便再现了在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会战”)主战场的洞口县,一支由80多名汉、瑶民众组成的民间抗日武装“嗅枪队”与中国抗日军队紧密配合,在“马颈骨伏击战”中歼敌3000余人的历史故事。

近年来,洞口县基层文艺工作者们扎根当地,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拓展创作思路,让雪峰山脉里流传的故事,成为舞台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鲜活作品。

一段故事的艺术再现

雪峰山腹地,洞口县桐山乡,一尊纪念民间抗日武装“嗅枪队”的雕塑,耸立于青山环绕中:两名健壮的瑶族汉子,脚穿草鞋,一人手握柴刀,一人拿着一支长长的鸟铳,一旁散落着日军的钢盔。

“第一次实地采风,当看到这尊雕塑,就感觉灵感的闸门被打开了,源源不断。”《永远的嗅枪队》编导姚波站在排练现场,思绪被拉到了去年的青山中。“瑶族服饰、猎户的机敏和勇敢,以及鸟铳独特的填药方式,都要在这部舞蹈作品里展示。”

实地采风、实地感受、听“嗅枪队”队长蓝春达堂侄回忆过往,姚波自创作之初,便数次来到桐山乡采风。

“我们从村里老人们的瑶歌里寻找音乐创作的灵感,通过在山川里跋涉和当地猎人的习惯来设计舞蹈动作……”姚波最为自豪的是,把这支主要由猎户组成的民间抗日队伍,表现得真实、生动。“猎户的武器主要是鸟铳,我们通过填充火药的动作,来展示出武器和队员们的独特之处。”

雪峰山脉 细“嗅”烽火——湖南洞口县文艺工作的本土化创作_fororder_2

创作团队感受鸟铳的使用(洞口县文旅广体局 供图)

在多次的采风中,通过对村民家中留存物品的细致观察,使得道具的制作也基本还原。演员们的排练场地,也从洞口县文化馆延伸到桐山乡,十来天的实地排练,让这部舞台上的故事,呈现得更为真实、自然。

2024年6月21日,由洞口县文旅广体局创作的群舞《永远的嗅枪队》,在邵阳市艺术节初赛首演,通过蒙太奇的舞台创作手法,以巧妙的构思、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气势恢宏的表演,再现了雪峰山脉的那段烽火记忆。

一席全民的文化盛宴

“基层文艺队伍,其实专业表演人员并不多。”虽凭借入围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舞蹈门类终评作品名单,刷新了洞口建县以来的最好成绩,编导阳伟玲仍清晰知晓队伍的难点。“就像我,其实主业是安全员。”

主业虽和表演毫不相关,但并不妨碍阳伟玲文艺工作上取得的成就:自2015年来,接连获得7个省级金、银奖。

2024年4月,阳伟玲在朋友圈里开始演员的征集,谈及演员组成的丰富性,她也忍俊不禁。“演员年龄最高50岁,跨度近30岁;职业除了演员,更多的是民工、快递员、个体户、体育老师等等。”

雪峰山脉 细“嗅”烽火——湖南洞口县文艺工作的本土化创作_fororder_3

《永远的嗅枪队》剧照(洞口县文旅广体局 供图)

在洞口县文化馆馆长、群舞《永远的嗅枪队》主创人员朱刚看来,演员组成的丰富性,也有利于造就舞蹈的层次感。不论演员来自哪个职业,也让这群基层文艺工作者,在今年展示出全国水准。

“一比一还原的鸟铳长度超过一米,刚开始排练时很容易发生磕碰。”在朱刚的记忆里,演员们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但为了动作的完成度,他们经常会相互鼓励:没事,尽管做动作,别怕打到我。

20多年从业经历,朱刚深感,文艺工作者们即使来源于基层,也并不影响创作和表现过程中的专业性。

“演员来自群众,成绩群众铸就,成果自然也应该由群众共享。”洞口县文旅广体局党组书记、局长肖亮介绍,近年来,该县对于基层文艺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也有助于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永远的嗅枪队》已面向基层群众演出52场,覆盖全县所有乡镇(街道)。”

一场惠及全民的文化盛宴,如洞口县的秋日般热烈。

一场历史的集体重温

“‘嗅枪队’的故事,既是当地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是全民抗战的历史。”谈及《永远的嗅枪队》的创作来源,洞口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肖海波深有感慨,“贴近历史、贴近当地、贴近群众,自然能被认可。”

艺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洞口县拥有着丰富的文艺源泉。“我们是革命老区县,是蔡锷将军故里,也是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湘西会战’的主战场……”盘点洞口县的文化、历史家底,肖海波数得停不下来。

雪峰山脉 细“嗅”烽火——湖南洞口县文艺工作的本土化创作_fororder_4

《永远的嗅枪队》展示了全民抗战的历史(洞口县文旅广体局 供图)

“嗅枪队”的成功故事,在洞口县并非“首演”。2022年,洞口县选送的以“月嫂”这一职业人群为灵感的群舞原创作品《月嫂》,荣获第七届湖南艺术节“三湘群星奖”最佳作品。

不仅如此,洞口县文旅广体局坚持发展和继承并重,倾力打造文艺精品,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棕包脑”舞和省级非遗项目“木偶戏”为基础打造两部舞台剧,把千年祭祀舞蹈推向国际舞台,先后荣获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银奖,第十三届新加坡国际舞蹈节金奖,享誉国内外。

洞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毛超林表示:“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突出洞口优势,整合本土文化资源,组织文艺家深入基层进行创作采风,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精益求精,为提升洞口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为把创作的优秀作品传承保留下来,洞口县文旅广体局和雪峰博雅职业技术学校达成共识,以雪峰博雅技术职业学院为传承培训基地,培养洞口本地文艺人才,学习历年来创作的文艺精品,并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群众舞台文艺作品。

洞口县基层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一部部作品,凭借鲜明的红色基因、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创新的表现形式,正不断成为一部部“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李芳森)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