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清晨,湖南省绥宁县神滩公园水域上演暖心一幕:一只野生娃娃鱼在巫水河被意外发现后,经专业救护和科学评估,于当日下午被放归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当地生态保护成效,更标志着绥宁县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新突破。
当天上午8时许,绥宁县农业农村局河道保洁员李明胜在神滩公园例行巡河时,发现农户渔网中困住一只体形修长、皮肤光滑的黑色生物。李明胜迅速联系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并通过“绥宁县野生动物保护”微信工作群上报情况。
经渔业部专家现场鉴定,该生物为野生大鲵(俗称娃娃鱼),体重2.4斤,体长56厘米,雄性,年龄约6至7岁。并且它的体表无损伤,生命体征稳定,符合放生条件。当天下午3时,在绥宁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及黄桑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共同见证下,这只野生娃娃鱼被转运至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条溪流中放生。
野生娃娃鱼被转运至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条溪流中放生(杨树 摄)
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会游动的活化石”,对水质、温度等生存环境极为挑剔。近年来,绥宁县投入2.3亿元实施巫水河道综合治理,拆除非法捕捞设施200余处,建设生态护岸12公里,使河流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此次在巫水河发现野生个体,是绥宁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十年禁渔”政策的直接成果。(孙芳华 肖玲 杨树 龙旭)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