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益阳8月28日消息(记者 黄珂岚)暴雨如注,山体松动,泥水渗入民宅……危急关头,一支由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组成的队伍,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冷市镇胡家村的暴雨夜里,争分夺秒,抢在泥石流冲毁房屋前的短短38分钟,成功转移受困群众,守护了生命的安全线。

驻村工作队开展深夜巡查(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雨夜巡查:泥浆渗墙间揪出险情

7月21日,受台风“韦帕”和西南季风共同影响,安化县遭遇强降雨。冷市镇胡家村6小时雨量达152.6毫米,面临50年一遇的暴雨和山洪威胁。

当晚9时,根据安化县防汛指挥部启动的防汛应急二级响应要求,由益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益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派驻胡家村的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石科圣立即召集队员孙明伟、姚煦球,会同村支书胡利民等村干部,按照“631”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式,组织19个村民小组组长、党员组建应急队伍,分片开展拉网式排查。

“胡家村是省级综合减灾示范村,我们对风险点心中有数。”胡利民说,这支由近60人组成的应急队伍,冒雨穿梭在12.6平方公里的山村里。

22时10分,巡查至18组小九片响水洞区域时,队员姚煦球手中的强光手电敏锐地捕捉到村民胡胜祥家屋后——山坡泥土正不断渗水,泥浆已顺着屋檐缝隙流进屋内,山坡上的树木隐约有松动迹象。

驻村工作队队员转移群众(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情况危急,必须马上转移!”石科圣当机立断。此时,56岁的胡胜祥还在犹豫:他2024年因建房摔伤脊椎,至今行动不便,看着2020年新建的房屋,不愿离开。孙明伟上前搀扶住他,胡利民则联合邻居耐心劝说,“房子没了能再建,人安全才最重要!”

转移路上,雨水砸得人睁不开眼,田埂湿滑难行。姚煦球不慎滑倒三次,却始终紧紧护住装有胡胜祥家存折和常备药物的背包;一名女村干部体重较轻,险些被洪水冲走,同行干部手挽手将她拉回,几人的拖鞋都被洪水卷走,只能赤脚前行。22时30分,胡胜祥与家人安全抵达临时安置点。

22时48分,一声沉闷的轰鸣传来——胡胜祥屋后山体突发泥石流,约200立方米泥土奔腾而下,新建房屋瞬间被冲毁,后墙与二楼墙体完全坍塌。“再晚半小时,人就没了!”事后,胡胜祥从废墟中刨出半本浸透的全家福相册,红着眼眶向干部们道谢。

被泥石流冲毁的村民房屋(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灾后帮扶:暖心事织就重建希望

险情处置并未结束。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继续巡查至次日凌晨3时,直到降雨减弱才稍作休息。22日上午,得知胡胜祥房屋彻底无法居住,工作队立即协调将其一家转移至镇区集中安置,又在原小九学校整理出3间教室作为临时住所,购置油、米、床褥、液化气等生活物资,保障基本生活。

考虑到胡胜祥丧失劳动力、小儿子胡勇棋即将入读湘潭电气职业技术学院,3名工作队员私人捐助1000元,还联系共青团益阳市委、安化县教育基金会,为胡勇棋争取到3000元助学金,打消其辍学顾虑。“他们第一时间就来帮助我们,一直在想办法。我很感激,一定好好读书回报社会。”胡勇棋说。

这场零伤亡的避险奇迹,并非偶然。驻村工作队自今年6月入驻以来,始终以党建为引领,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学习政策法规,凝聚起“一呼百应”的组织力。此次抢险中,“第一时间”工作法更成为关键:第一时间接收预警、第一时间排查隐患、第一时间研判风险、第一时间转移群众、第一时间安置帮扶,环环相扣的流程背后,是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负责。

“我们把应急演练当真实战场,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工作队员孙明伟道出了他们的行动准则。

如今,胡胜祥家原址已安装地质灾害监测仪,他也在工作队送来的复合肥帮助下,在菜地种下新苗;胡勇棋收拾好行囊,期待着大学生活。在胡家村,党旗始终飘扬在基层一线,成为群众心中最坚实的依靠。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