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黄昏,湖南桂东县清泉镇大地村开始笼着薄雾。村民聂君青夫妇忙碌了一天回到家,顾不上休息,他擦了把汗,翻开磨出毛边的账本——记着最新一天的收获:“粽叶242斤,收入968元。”今年7亩粽叶收入超7万元。
村民采摘粽叶(桂东县委宣传部 供图)
五公里外的桥头乡,79岁的李谨权步履蹒跚地走进粽叶基地,指尖拂过齐腰高的叶片,他像检阅士兵的老将:“这片荒地我种了十五年,现在足以养一家人!”
桂东县桥头乡、清泉镇的山岭间,这样的故事俯拾皆是。当桂东县委书记蔡富强在粽叶林间抓起一把腐殖土,对乡村干部说出“向五边地要‘黄金’”时,一场静悄悄的粽叶产业发展已然兴起。
发现:“五边地”里藏金山
蔡富强在调研时指出:“打破产业发展惯性思维,把边角料变成聚宝盆。”这话在聂君青密密麻麻的账本里得到了验证。
“山多地少?那是没算清‘边角账’!”聂君青钻进屋后溪边坡地。腐叶层下,粽叶根茎盘结如网。“路边、溪边、河边、林边、屋边——这些‘废地’加起来比耕地还多!”他拨开叶片展示“密植矮化、分株更新”技术:株距压缩至20厘米,利用腐熟老叶沤肥替代化肥,亩产鲜叶竟突破1000公斤。
在桥头乡,李谨权的实践更富传奇。2008年他开垦后反复试种的第一片荒坡,如今已长成郁郁葱葱的粽叶林,2022年吸引江西客商以48万元签下15年粽叶林租赁协议。“粽叶不抢良田,耐阴耐瘠,种三年管三十年!”他掰着指头算账:光这一片粽叶林带来的收益就超过百万元。
粽叶基地(桂东县委宣传部 供图)
“全乡预计可开发‘五边地’比现有耕地面积还大!”桥头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郭湧才介绍,据初步调查,桂东蜿蜒的河岸、陡峭的坡坎、零散的屋边,传统作物种不了,粽叶却如鱼得水。
据了解,桥头乡制定《桥头乡粽叶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通过政策奖扶、村集体经济参与、党员示范、能人带动等方式引导群众发展粽叶。同时,创新提出“五边”发展模式,鼓励引导群众利用路边、河边、溪边、林边、屋边等闲置荒地发展粽叶,既破解了耕地“非粮化”整治难题,又盘活了荒废土地资源,让“五边”荒地长出了“金叶子”,户均增收1.8万元。
扎根:土办法长出“科技范”
“粽叶是懒人产业?错!门道比绣花还细。”聂君青的心里装着十多年摸索积累下来的经验,如“老竹砍,新笋留;腐殖土,盖根头;采七留三,年年不愁”。
李谨权则把经验凝成朗朗上口的丰产口诀:“小暑后采叶质最韧、冬季施肥根最壮、贴地修剪焕新枝”等。这些土办法如今不仅逐渐升级为全县推广的“五边粽叶丰产口诀”,更受到江西、安徽、福建等地种植户的追捧。
7月的大地村通组道路上车水马龙,收购商纷纷开车上门抢购粽叶,4块多一斤的粽叶,现款现货,供不应求!而在桥头乡桥青粽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忙着烘烤收购的鲜叶。“鲜叶卖原料,干叶做精品,未来我们还计划搞冻干粽叶粉!”董事长刘光祥对粽叶加工充满信心。
生金:小叶子转动大产业
在清泉镇,粽叶早已不是简单的农产品,而是串联起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的“产业密码”。2018年玲珑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江秋桂经过上千次实验,将粽叶与本地野生红茶结合,研发出“粽叶香、红茶味”的“粽子茶”,于2020年正式上市。
小片野生粽叶市场原来没有商贩收购,“粽子茶”的研发弥补了空白,同时纯手工制作粽叶茶增加了40个左右的流动工作岗位,让百姓增收3000至4000元。目前“粽子茶”年产量约2~3吨,年产值超200万元。桥头乡返乡青年林文平,巧妙融合桥头玲珑茶与本地粽叶,创新研发“茶香粽”,一经推出即成爆款,年销售量突破30万只,让“一片叶子带活一个产业”的故事有了新的注脚。
“技术有人教,叶子不愁卖,我们才敢甩开干!”当地不少粽叶种植户想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但担心规模上来了,市场出现波动,需要政府的一些政策给种植户“挡风挡雨”,让他们吃下定心丸。他们建议县里提供技术指导规范品种,或建立粽叶种苗繁育中心,向农民提供优质种苗;成立龙头粽叶产业合作社,保底价收购散户鲜叶……
近年来,为坚定种植户信心,清泉镇向每家每户发放茶叶、粽叶种植技术指导资料,并引进龙头企业青悠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订单化收购农产品。
桥头乡则出台《桥头乡粽叶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大力推动粽叶产业发展;邀请湖南省林科院研究所专家,为辖区粽叶种植户开展种植理论及专业技术指导,进一步引导群众科学高效发展粽叶特色产业,提升粽叶种植产量。目前,通过种植大户外出考察、研判发展形势,桥头乡已在横店村建成两处粽叶培育基地,并拥有12家粽叶加工厂。
站在桥头乡百亩粽叶基地,但见层叠叶浪涌向天际。近年来,仅桥头乡人工种植粽叶面积超1万亩,培育粽叶加工企业10余家,粽叶亩产值6000至8000元,年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昔日荒地变身“宝地”,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之路。(郭建东)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