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永州7月23日消息 眼下正值农忙时节,在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的田间地头,秸秆不再是让人头疼的“废弃物”。今年全区大力推进水稻、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一项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让这些曾经的“农业垃圾”摇身一变,成为了提升土壤肥力的“有机肥”和养殖场上的“抢手饲料”,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子。

牛角坝镇石溪江村早稻收割现场(央广网发 曹慧璎 摄)

在牛角坝镇石溪江村的早稻收割现场,两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穿梭在稻田里。金黄的稻穗被快速收割脱粒,而剩下的秸秆则被机器当场粉碎,均匀地撒在田垄上。张春刚的合作社今年种了2100亩双季稻,这样的秸秆还田模式,是他们多年来的“固定操作”。

“你看这秸秆粉碎了直接还田,再经过旋耕机深翻,到了地里就是最好的有机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种出来的晚稻长势更好,还能减少化肥使用,算下来每亩地能省不少成本呢。”永州市兴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春刚介绍道。

杨村甸乡玉米种植基地秸秆回收现场(央广网发 曹慧璎 摄)

如果说水稻秸秆还田是“回归土壤”,那杨村甸乡的玉米秸秆则开启了“跨界之旅”。在鲜食玉米种植基地,养殖户周盾正驾驶着牧草综合收割机,将采收后的玉米秸秆进行回收粉碎。这些秸秆经过加工,就成了肉牛最爱吃的青储饲料。

“我这70多亩玉米,收完棒子后,秸秆能加工出170多吨青储饲料,够我这50多头牛吃好几个月。以前秸秆要么烧了要么烂在地里,现在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处理难题,又省了一大笔饲料钱,真是又经济又实惠。”养殖户周盾介绍道。

冷水滩区早稻秸秆粉碎还田现场(央广网发 曹慧璎 摄)

作为全国产粮大县,冷水滩区今年早稻种植面积达23.9万亩,大量秸秆的产生,让综合利用成为必然选择。如今,水稻灭茬粉碎还田、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等技术的推广,不仅破解了秸秆处理难题,更蹚出了一条绿色农业发展新路。

工作人员向种粮大户宣传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央广网发 曹慧璎 摄)

“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鼓励农户和合作社开展秸秆还田、饲料化等多元化利用。目前已收获的早稻秸秆全部进行了还田,玉米秸秆全部用作饲料,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让农民尝到了甜头,这正是我们推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的生动实践。”冷水滩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胜蓝介绍道。(记者 黄珂岚 实习记者 游娟 通讯员 唐梦 曹慧璎)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