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那高高山野坡地上的橘子基地又添层层嫩绿,橘子幼果挂满枝头,果子与绿叶相互映衬,点缀出一片绿色美景,尽显绿意吐芳的盎然生机,层林尽染间,便是鑫达水果种植合作社的柑橘产业园。果园里,一位中年“果保姆”正在果树下除草松地,他就是湖南临武县武水镇玉屏村村民陈天发。
荒山拓绿开发果业
1974年出生的陈天发通过开车跑运输,办餐饮,捞到了创业致富的“第一桶金”。但是,老陈并没有满足,他利用剩余资本开发再生产,继续在创业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陈天发经过多方考察,发现南强镇香塘村有数百亩闲置荒山坡地。经过可行性论证,当地的气候和土质适合发展柑橘产业。说干就干,2016年8月,陈天发注册资金380万元,成立了金达水果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在香塘村流转荒山350亩,承包期30年,并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运行。
2016年冬天,陈天发在山野荒地上安营扎寨,唤醒了300多亩“沉睡”的荒山。荒山上,3台挖掘机伸长铁臂,加大油门,机声隆隆,一块块新翻的梯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经过3个多月的复垦,山坡荒地变成了沃土,等待着来年种上果苗。
2017年春天,新开挖的果园热闹起来。陈天发购回了沙田橘等优质水果苗,合作社的员工们在基地忙碌地种苗。新种上的300多株橘苗在微风中摇曳,为山坡披上了绿装。
逆水行舟迎难而上
陈天发发展柑橘产业,犹如逆水行舟,饱经风霜,尝尽了苦头。有的年份,辛苦劳作一年,沉甸甸的果实却被恶劣天气毁于一旦;有的年份,果实压枝,但受当地气候影响,果实品质达不到市场消费要求,卖不上好价钱。面对产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陈天发迎难而上,在困境中寻找发展良策。
经过多年种植沙糖橘的实践表明,与脐橙相比,沙糖橘不适合当地气候,影响高产,而脐橙有明显的高产优势。陈天发扬长避短、果断改种,挖掉低产老树,采用高位嫁接技术,嫁接优质脐橙品种“纽荷尔”。
陈天发在果业发展创业路上不畏艰难,砥砺前行。2020年冬,受极端冰雪天气影响,100多亩挂满果实的脐橙树被冻坏。看着不可抗拒的天气灾害,合作社的其他4个股东打起了退堂鼓,要求退出。在创业发展的低谷中,陈天发从不气馁。他筹措资金,将原来4个股东的股金分文不少地全额退还,自己则咬紧牙关,挺起胸膛,独自撑起了300亩果园的经营。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果园
走进如今的柑橘园,科技元素随处可见:2.5万米滴灌管网如血脉般滋养着果林,5公里机耕道串联起每个作业区。最引人注目的是陈天发办公室墙上那幅数字化果园地图——每棵果树的生长数据都化作跳动的字节。
这位初中毕业的庄稼人,硬是靠啃下《柑橘病虫害防治》等专业书籍,完成了向技术专家的蜕变。2019年果断实施的品种改良工程中,他采用高位嫁接技术将传统沙糖橘升级为“纽荷尔”脐橙,亩产提升40%。2023年引进的无人机植保系统,让原本需要20人三天完成的喷药作业,只需2天单人操作。
“这是我们在专家指导下设计的智能监测系统。”陈天发指着树干上挂着的传感器介绍,“温度、湿度、土壤墒情实时上传,手机一点就能精准施肥。”说着,他轻点屏幕启动水肥一体化设备,细密的水雾顿时在园区升腾起彩虹。
联农带农共筑甜蜜事业
陈天发开发果园,惠泽众多乡亲。在果园常规管理的剪枝、除草、施肥、摘果等具体劳务中,陈天发把周边村的弱势群体等剩余劳动力安排到果园上班。香塘村脱贫户邝顺久、胡金国等20余名村民常年在果园务工,每月工资2400元,一年发放劳务工资50余万元,合作社成了当地脱贫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摇钱树”。
果园丰收,村民致富,陈天发在这茫茫山野间,唱响了一曲曲创业之歌。鑫达水果种植合作社果园结出的产品绿色环保,果品甜蜜,产品远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果品供不应求。
2024年,他种植的“纽荷尔脐橙”“金秋沙糖橘”喜获丰收,产值达200余万元。陈天发的合作社被评为“临武县优秀农民合作社”“郴州市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黄柳芸 蒋仁义)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