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沙5月22日消息(记者 黄珂岚)日前,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在韶山市韶山乡、益阳市桃江县桃花江竹海风景区开展了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调查试点工作,通过构建“天空地网”立体监测体系和“一地一策”精准开发模式,助力韶山红色资源与桃花江竹林生态成功实现“资源—资产—资本”三级跳,探索出科技赋能生态经济发展的“湖南路径”。

桃花江竹海风景区(央广网发 湖南省第二测绘院 供图)

“红绿双核”差异化破题

此次湖南全国首批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调查试点,紧扣“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协同、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并行”的主线,在韶山乡和桃花江竹海风景区实施差异化调查策略。

韶山乡秉持“从绿色中来,到红色中去”理念,将55处红色遗址串联起来,构建起“红绿交织”的特色资源数据库。这些珍贵的数据,为数字化思政教育场景提供了有力支撑,让红色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传承。

桃花江竹海风景区则聚焦“以竹代塑”国家战略,绘制高精度竹林资源地图,通过服务自然资源组合供应,推动竹林碳汇交易与竹产业链升级,让绿色资源焕发经济活力。

立体监测,精准守护

在技术创新方面,试点项目充分展现了科技的力量。依托吉林一号卫星0.5米分辨率影像生成全域高清底图,基于低空倾斜航摄技术实现特色资源三维可视化,让资源“看得见、摸得着”。

“照片银行”系统(央广网发 湖南省第二测绘院 供图)

开展多源数据智能关联,通过“照片银行”系统归集调查云历史影像,联动全域铁塔视频监控实时画面,实现特色资源快速识别、动态更新。

“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地面传感器”的立体监测网络,集成地基高光谱仪、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等设备,实时采集冠层高度、叶面积指数等18项碳汇参数,构建竹林碳汇动态核算模型,碳汇监测误差率<3%,为碳交易提供了权威的数据凭证。

碳汇立体监测网络(央广网发 湖南省第二测绘院 供图)

资源活化,释放经济动能

通过“科技+文旅”“资源+产业”的深度融合,试点形成了多个应用示范场景。在数字孪生与智慧文旅领域,“实景三维韶山”数字底图建设、“云上韶山”智慧地图更新,集成6条伟人足迹路线、39处红色景点、7处网红打卡点,已为5.2万游客提供一站式数字化服务,让游客的韶山之旅更加便捷、有趣。

竹产业升级与“竹+”融合同样亮点十足。试点强化竹资源数字化应用,服务竹林地流转集约化管理、退化竹林清理。通过查清竹下经济“竹+药”与“竹+菌”、竹林下中药材的种类、规模和分布,山景、泉井、古树名木等竹景观信息,以及挖掘竹文化、美人文化、屈原文化,为桃花江竹海风景区竹文旅康体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桃江县竹产业分布图(央广网发 湖南省第二测绘院 供图)

同时,在生态经济的赛道上,桃花江竹海风景区跑出了“加速度”。试点通过构建立体化碳汇监测网络,经核算,自2020年来碳汇量共计1.46万吨,预计未来五年碳汇潜力达1.82万吨;将碳汇指标融入资产组合,与康养旅游、竹林经济深度联动,实现生态价值多元变现。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领域,整合景区资源分布、生态环境本底及产业数据,为桃花江竹海风景区建立起专属的“生态账本”,经核算,其生态产品价值逾2亿元,显化桃花江竹海风景区生态价值。

从韶山的星火传承到竹海的碧波荡漾,湖南用一场资源创新探索诠释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生之道。未来,湖南省还将差异化布局并扩大试点工作,探索“资源调查+产业孵化”全链条试点,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路径,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更多湖南经验。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