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永州4月16日消息(记者杨清 通讯员周文 周佳琳)在潇水河畔的沃野间,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团结村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这个曾因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挂零”而陷入发展困境的村庄,在永州市委政法委、市强制隔离戒毒所驻村工作队的精准帮扶下,短短两年间实现了“三级跳”: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塑生产版图,集体经济突破14万元大关,人居环境实现美丽蜕变,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正在建设的农田基础设施(央广网发 周佳琳 摄)
“稻海”升级记:基建破局激活发展动能
作为湖南省“超级稻+再生稻”示范基地的核心区,团结村的2700亩高标准农田正焕发新生机。站在田垄上放眼望去,新修的4公里河道如银带蜿蜒,20公里沟渠织就灌溉网络,10公里机耕道串联起阡陌交通。旋耕机的轰鸣声里,村民们正抢抓农时插下新绿,而另一侧工地上的挖机仍在平整土地,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夯实基础。
“基础设施曾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驻村队员唐亚强指着新建的水利设施介绍。工作队争取到的1300万元项目资金中,暗含民生智慧:200万元以工代赈专项资金既保障了项目建设,又让百余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优先录用的脱贫户人均增收超万元,村集体也通过项目管理费实现“零的突破”。
改善后的优美人居环境(央广网发 周佳琳 摄)
环境革命:从“脏乱差”到“绿净美”的嬗变
走进凤塘自然村,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已变身500余村民的“幸福广场”。300平方米的空间里,健身器材与休闲步道相映成趣,晨练的老人与嬉戏的孩童构成生动图景。“自从有了这个活动场,我的‘三高’都控制得更好了。”村民周三仔边在漫步机上锻炼边说。
这场环境革命远不止于此:拆除37处空心房腾出发展空间,3公里河道重现水清岸绿,5条柏油路串联村居,20个垃圾分类点规范投放。“环境整治的秘诀在于共建共享。”队员唐琳波道出经验。通过建立“村民议事会+保洁员”机制,昔日随意倾倒的垃圾如今分类入箱,村庄颜值与文明素养同步提升。
暖心工程:精准帮扶托起民生底线
在推动整体发展的同时,工作队始终将特殊群体放在心上。70岁的何德奎老人家庭接连遭遇变故,工作队为其量身定制帮扶方案:纳入监测户保障基本生活,申请司法救助解决医疗费用,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稳定增收。“他们总在我最需要时出现。”老人擦拭着眼角说。这样的精准帮扶案例在团结村并非个例,工作队建立的“一户一档”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站在新修的水渠旁,驻村第一书记熊忠宇眺望着连片稻田:“我们将围绕‘五个振兴’持续发力,在智慧农业、乡风文明等领域深化探索,让振兴成果像这渠水一样滋润每个村民。”夕阳下,插秧的村民直起腰板擦汗,笑声随着稻浪传向远方——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最美的注脚。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