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中方县铁坡镇高度重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按照示范引领,分步推进的思路,以村集体经济建设为着重点,以生态文旅产业发展为着力点,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积极探索农村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不断培育乡村内生动力,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生态新农村,实现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和谐发展,实现乡村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党建引领“添活力” 人居环境“展新颜”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人们纷纷参与到环保宣传和垃圾分类活动中。作为党员,我们要带头做表率,从点滴小事做起。”在村巷里,党员干部顶着烈日躬身清理杂草时,向身边的志愿者叮嘱道。

通过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铁坡镇建立了精细化管理平台,形成了每日巡查、问题分发、问题销号。“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屋前门后清扫一遍,吸一吸清晨新鲜空气。”铁兴社区居民杨圣华说。据悉,铁坡镇各村(社区)皆成立了理事会,定期开展评比活动,张贴“红黄榜”,对评比靠前的家庭给予奖励表彰,极大程度提高群众参与度,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面貌。

乡村振兴文化墙(于波 供图)

今年以来,铁坡镇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动员会、村民垃圾分类培训会、“村村响”喇叭循环播放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一带多、学生带动家长、家庭带动社会的连片效应,引导居民有效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管理,延展基层治理深度。截至目前,铁坡镇共清理乱堆放647处、卫生死角351处、建筑垃圾25处、清理河道76公里、拆除违章搭建9处,该镇人居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集体经济“新引擎” 产业兴旺“新动力”

培丰村村民杨秀芳家是曾经的建档立卡户。由于近几年来务农收入来源单一,她和村民一起改种黄桃,去年两亩黄桃收入2万元。除了种好自己的地,她抽空来到村里的山银花烘干厂务工,现在,杨秀芳在致富的道路上用双手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年收入总和超过4万元。目前,培丰村黄桃、金银花产品远销省内外,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特色产业。

村民们正在收获果实(于波 供图)

在活龙村的冷链仓储基地,村民杨忠祥拉着自家种的金秋梨送到这里,他说:“以前卖水果比较难,得用三轮车拉到马路边的大货车跟前,再装车送到水果经销商的冷冻库,现在村里有保鲜库了,不仅省去运输成本,还可以在保鲜库打工挣钱。”铁坡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打造一系列二产示范项目,推动村集体经济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活龙村冷链仓储项目解决了铁坡镇及周边乡镇金秋梨种植片区的保鲜难题,带动金秋梨种植户人均增收2500余元。和杨忠祥一样,在此务工的村民超过70人。

人居环境筑基,文化旅游富民。走进锦溪村民宿区,几排民房错落有致,院内种植了花花草草,几张简单的桌椅摆放在院子正中间,还摆放了特色的小物件,看起来清幽雅致。但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老旧宅院,环境也并不太好。锦溪村立足村情,深度挖掘红色资源,计划打造成集红色旅游、红色研学和红色文创为一体的特色乡村,让这座闪耀着红色光芒的乡村焕发出奋进新时代的荣光。同时,结合村庄的闲置宅院,集中租赁村民宅院,吸纳村民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

乡贤齐心“带头干” 群众满满“幸福感”

锦溪村发起“烂屋院子”委员会,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利用支部联建等,引导群众共同参与,积极发挥“五老”的威望优势,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引导公益岗位人员、志愿者、返乡大学生广泛投身乡村建设。

凭借自身胆识和智慧,锦溪村的乡贤杨正发在基建行业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但他始终心系乡邻,在为乡村建设献计献策、筹划资金的同时,更投身于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中,参与现场规划和技术指导,助力锦溪村的发展稳步推进。

美丽村庄建设(于波 供图)

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区有少部分居民因拆除棚亭产生一定的情绪,认为村里只是在纸上谈兵,根本落不到实处。但短短半个月时间内,在杨正发亲力亲为、不辞劳累的工作下,整治区的基础设施道路、厕所改造等都在稳步推进,让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也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许。“原来房前屋后全是堆的杂物,有时候车子都不能过,通过这次大型环境整治后,杂草清除了,水也清澈了,我们居住环境更优美了。”村民杨正发开心地说。

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乡镇层级提升的“必修课”,更是关乎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答题”。接下来,铁坡镇将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为核心任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于波)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