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永州11月11日消息(记者 黄珂岚 通讯员 黄春华)初冬季节,在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连绵的群山之下,一个总投资近90亿元的“超级充电宝”正在全速“充电”。作为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的重点项目,江华湾水源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现场,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不仅为未来的电网注入强劲动能,更在当下深刻地重塑着当地的发展格局与民生图景。

湾水源抽水蓄能建设工地(央广网发 黄春华 摄)

群山之下,再造“电力粮仓”

近日,走进位于该县湘江乡的湾水源抽水蓄能电站,只见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轰鸣作响,往来穿梭。在山体内部,通风兼安全洞、进厂交通洞等核心洞室的开挖工作正稳步向深处推进,焊花飞溅,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目前,工程所有关键节点均按计划顺利推进,我们正朝着2030年首台机组并网发电的目标稳步迈进。”湖南能源集团江华发电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周武良介绍。这一巨型工程规划安装4台单机容量350兆瓦的可逆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高达1400兆瓦。

据测算,电站建成后,年设计发电量可达15.8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省标准煤约52.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万吨。周武良强调:“它将承担起湖南电网调峰、填谷、储能、应急备用等多重核心功能,对于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投资拉动,民生改善与基建升级并行

重大项目的落地,首先带来的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项目指挥部最新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正式开工以来,累计已完成投资近10亿元。更令人瞩目的是,涉及千家万户的移民征拆与安置工作已全面收官,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扫清了障碍。

在崭新的移民安置区内,房屋整齐划一,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而变化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作为电站的“生命线”工程,配套的S231公路改扩建项目正与主体工程同步全速推进。

“以前我们从水口镇回家,山路弯弯绕绕,要花上一个半小时。现在等这条新路修好了,听说半个小时就能到家,想想就觉得好方便!”田冲村村民赵美玲谈及未来的交通,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这条贯穿电站、连接香草口至水口大桥、全长约25.1公里的二级公路,其关键控制性工程——一条2630米长的隧道正采用双向掘进模式攻坚,预计2027年底先于电站建成通车。它将成为打破制约当地发展交通瓶颈的“动脉”,彻底改写山区群众的出行方式与时空概念。

S231香水公路隧道施工中(央广网发 黄春华 摄)

辐射效应,从“发展边缘”到“机遇前沿”

湾水源项目带来的辐射效应,远不止于电站本身。湘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唐江涛在乡政府的规划图前,描绘了一幅因路而兴、因电而活的新蓝图。

“资源利用难题和交通闭塞,曾是制约我们湘江乡发展的最大瓶颈。”唐江涛坦言,“如今,借着省重点项目的东风,S231道路改进如火如荼,我们乡里的发展布局将被全面激活。”

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乡党委、政府已提前谋划,将散落在深山里的瑶寨古村、瀑布云海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生态与文化宝藏,进行整体打包规划,全面纳入全县旅游环线。“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弯路变直路、旧房变新房、瑶寨变新寨’,让湘江乡从过去发展的边缘地带,一跃成为县域经济的前沿阵地。”唐江涛信心满满地说。

此外,项目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经济引擎。据介绍,在建设高峰期,项目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2000至3000人就业,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而电站建成投运后,预计年创收约15亿元,为当地贡献税收1.5亿元左右,这笔持续稳定的财政收入,将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支撑。

从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布局,到改善民生的具体实践,再到激活区域发展的长远谋划,江华湾水源抽水蓄能电站这颗正在湘南大地深处扎根生长的“种子”,正蓄势待发。它承载的,不仅是点亮万家灯火的清洁电能,更是一个偏远山区迈向乡村振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希望。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