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花飞溅处,智慧正流淌。
在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钢管制造及深加工的炉火,已旺了半个多世纪。
这把火,不仅炼出了全球领先的无缝钢管生产企业——衡钢,开发出油气用管、压力容器用管、机械加工用管三大拳头产品,更炼就了“以逸待劳”的产业智慧——以智能化改造为刃,以产业链协同为纲,老工业基地在降本增效的赛道上,跑出了新速度。
一炉钢水的“智慧账”
近日,走进衡钢炼钢厂智能控制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面墙的智能显示屏,以及长桌上摆放的10余台电脑。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工业互联网炼钢一体化平台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数字炼钢”全流程数据,各环节信息一目了然。
衡钢炼钢厂智能控制中心(王新凤 摄)
据了解,在此平台上已实现炼钢一体化管控,将原来分散的电炉、精炼、连铸等环节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形成质量检测模型,更好地把控品质。
“每一炉钢的明细成本,都能通过大数据捕捉,可大幅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管理效率20%以上,实现吨钢降成本2%以上。”衡钢生产管理中心计划科科长曹仁介绍,这套系统让管控更加精细,该项目也因此获评2024年“智赋万企”湖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项目。
数智化转型的步伐早已迈开。2018年,钢管行业首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落户衡钢,180厂成功入选工信部智能工厂;2024年,180厂实施的“5G+钢表面质检AI计算分析”项目入选湖南省先进计算典型应用案例,可对800℃高温状态下的钢管实现100%智能表面检测,为产品保质保量交付装上“智慧眼睛”。
一串链条的“协同经”
去年11月底,专注石油钻采专用管制造的湖南金鼎钻采专用管制造有限公司,在衡阳钢管深加工产业聚集区揭牌。项目从招商、签约、注册到试生产,只用了5个月时间,创下衡阳市“招商落地最快、投产见效最早、政府服务最优”三个新纪录。
“从厂房用地到水电气建设,再到设备安装调试,蒸湘区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企业负责人感慨道,项目的快速落地,不仅是因为蒸湘区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更是企业看中了该区在精准招商上展现出的诚意与实力。
湖南金鼎钻采专用管制造有限公司在衡阳钢管深加工产业聚集区揭牌(王新凤 摄)
作为衡钢的“配套伙伴”,湖南金鼎的落地意义深远。其计划3年内投资1亿元,预计创造60~80个岗位,目标年产值6000万元,贡献税收1200万元。
它的入驻不仅弥补了衡钢在石油钻采专用管领域的配套设施需求,还带动了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作为链主企业,衡钢2024年实现产值146.3亿元,带动园区16家规上企业形成完整链条:从钢坯冶炼、钢管轧制到深加工、终端应用,各环节紧密咬合。
协同发展成效也逐步显现。今年上半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82.12亿元,累计同比增长3.6%,过半企业有望突破亿元产值;新增培育的衡阳永安钢瓶有限公司投产上规,1-6月实现产值5981万元,成为园区工业经济的有力支撑。
就像咬合的齿轮,每个环节转得顺,链条自然跑得稳。这种“体系作战”的协同效应,让蒸湘钢管产业告别了“单兵突进”的局限,释放出集群发展的乘数价值。
一盘棋局的“从容道”
“以逸待劳,不是躺平,是把功夫下在平时,等风来的时候,早就站在了风口。”衡阳市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链推进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蒸湘区产业发展事务中心主任戴聪慧的这句话,道破了蒸湘区钢管产业在行业风浪中的生存智慧。
当钢铁行业面临成本上升、订单不足的普遍压力时,衡阳钢管深加工产业聚集区的企业却能从容应对:衡钢的智能产线持续降本,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保障供应,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生产线,别人忙着四处找订单,这里已稳稳攥住了市场主动权。
这份从容,来自对长远布局的坚守。
衡钢生产现场(王新凤 摄)
为更好地服务外来投资企业,蒸湘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出了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提供政策咨询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力求为企业创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政府各部门紧密协作,为企业解决了多个实际困难。
今年4月份,蒸湘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分别带队,赴珠三角、河北唐山、沧州等地精准对接招商,与3家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引进衡阳驿途智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整合衡钢鸿华物流有限公司现有资源,提高了物流运作的效率和效益。
从智能车间的精准高效,到产业集群的协同共生,再到重大项目的前瞻布局,蒸湘区用持续的努力证明: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只要以创新为笔、智慧为纲,就能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书写新的传奇,让炼钢之火照亮“以业兴城”的康庄大道。(龙青 胡馨予)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