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湖南省衡山县白果镇晓岚村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将闲置的幼儿园改造成老年活动中心,从做饭送餐到日常服务,全由配套成立的老年协会“一手操办”。当辖区老人们走进这个“新”家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口号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

老人们共同跳广场舞(廖晶 摄)
晓岚村老年活动中心里“快乐时光”,从清晨便开始了。早上八点,村里不少老人就聚集在操场,跟着音乐节拍跳广场舞。一旁的健身区也是十分热闹,老人们熟练地使用漫步机、扭腰器、太极推手器等器材,锻炼筋骨。
活动室里更是“各有各的乐”。棋桌旁,几位老人正为一盘象棋“激烈博弈”,围观者时不时支招,笑声阵阵;读书角的书架上摆满了健康养生、历史故事类书籍,老人们安静地阅读报纸;隔壁的音乐室里传来二胡的演奏声,让人沉醉其中。
“我们老人家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现在在这里多好玩,我每天都过来,晚上还跟大家一起跳跳舞。”衡山县白果镇晓岚村村民周玉英说。
“以前我们去村民家里走访,那些老人家年纪大了,精神劲也没那么足了,但是到老年驿站之后,讲话有伴、做事、娱乐都在一起,而且都是彼此之间的朋友,老人家都玩得比较愉快,笑容也多了不少。”衡山县白果镇晓岚村党总支书记赵余良表示。

大家一起在食堂吃午餐(赵诗 摄)
中午12点,食堂里传来饭菜香味,引得老人们闻“香”而来。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唠家常边品尝今日份的午餐,两荤一素一汤的营养餐,60岁以上老人只需支付5元即可就餐。
与此同时,送餐志愿者已经熟门熟路地走进独居老人符大爷的家里,一边将还冒着热气的保温餐盒递过去,一边介绍着今天的菜色。自村里老年活动中心运营以来,这样的送餐场景,每天准时在村里上演。
晓岚村的老年协会队伍由村里的老党员、退休老教师、退休医务人员以及热心村民等自发组成。这支平均年龄70多岁的“银发志愿队”,是活动中心服务的“核心力量”,以义务劳动的方式参与养老阵地建设。
大家各展所长,撑起了老人们的“幸福保护伞”:会炒菜的村民组成“膳食组”,每天根据老人饮食特点,用新鲜食材烹制低盐少油的热乎饭;退休的村医则化身“健康守护员”,在这里坐诊,为老人测血压、讲慢病护理知识,遇到紧急情况还会帮忙联系医院,把医疗服务送到老人“家门口”;活动中心的卫生也由协会成员轮流打扫,桌椅擦得锃亮,地面干干净净,老人们坐着舒心又放心。
“我每天早上七点半到这里,到中午吃完饭搞完卫生再走,三点半左右过来准备晚餐,保证大家每天准时吃上健康、热乎的饭菜。”衡山县白果镇晓岚村老年协会会员、厨师肖克俭表示。
“我们协会七个人,我负责全面工作,还专门有出纳、有会计,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员。因为我们老年协会里面的大多数是党员,党员应该为大家多做点事情。虽然我年纪也偏大了,但是我还是很乐意为这些老人服务,看到他们的笑容,我就觉得特别开心。”衡山县白果镇晓岚村老年协会会长周远云表示。
不仅如此,老年协会的成员们还会定期为老人们免费理发,一把剪刀、一块围布,一会儿的工夫就能让老人们精神焕发。
晓岚村60岁以上老人占全村人口近三成,其中不乏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破解乡村养老“痛点”迫在眉睫。
为此,该村村支“两委”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调研,记录下老人们“想要有热饭吃,想有地方娱乐”的需求。经过反复考察后,将闲置多年的幼儿园旧校舍确定为老年活动中心的选址,并通过争取上级民政部门补贴、动员爱心人士捐款等方式筹集资金,最终历时五个多月改造建成老年活动中心。
“我们也会定期组织年轻党员、积极分子等后备力量来到老年驿站,陪老人们聊聊天,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赵余良说。
在这里,没有冰冷的设施,只有看得见的温度。18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得井井有条,且处处藏着“适老”巧思:厕所里安装了扶手,墙上安装了摄像头,实时监测老人的状况;门口的台阶也改成了平缓的斜坡,方便轮椅和拐杖进出。
这处集生活照料、健康守护、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养老阵地,让辖区600余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了新“归宿”。
“目前我们还只开通了日间照料,接下来我们还想将夜间照料这一块推进,不但从生活方面,从老人们的精神层面,各种诉求等方面都尽量满足他们。”赵余良表示。
从“一餐热饭”到“日常照料”,从“健康守护”到“精神陪伴”,晓岚村把关爱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让村里的老人们舒心又安心,也为乡村养老写下了温暖注脚。
“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视、指导和扶持力度,利用和巩固岳北村、晓岚村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在有条件的村、社区进行推广和实施,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主动补齐农村养老短板,确保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衡山县白果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成兆辉表示。(来源:衡山县委宣传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