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高沙镇石榴村,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安康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石榴村妇联就像画中最鲜亮的一抹“巾帼红”,把“桥梁纽带”“得力助手”“温暖之家”的角色做到村民心坎里,成为村民们信赖的依靠。
护佑“一老一小”,把温暖送到心坎上
“把老人当爸妈疼,把孩子当自家娃护。”这是石榴村妇联刻在心里的承诺。为了让这份温暖覆盖全村,她们牵头组建“石榴红”志愿服务队,用行动筑牢幸福防线。
面向村里的老人,村妇联常年开展“情暖夕阳”行动:志愿者每周上门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扫庭院、代买物资,传统节日带着慰问品陪老人拉家常。监测户刘谋海中风瘫痪后,妻子刘春连独自照料家庭,村妇联主动送米面油、协调清理庭院,帮她减轻重担。这些年,村妇联累计走访孤残老人50余人次,办了6场“重阳茶话会”“春节团拜会”。“姑娘们比亲闺女还贴心”成了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面向村里的孩子,村妇联打造“多彩课堂”常态化服务:今年暑假开办了“爱心暑托班”,30多场作业辅导、兴趣课程惠及100多个孩子;妇联骨干分片家访80多次,精准摸清留守儿童需求;联合镇卫生院、司法所开展了8场防溺水、防性侵宣讲,发放200多本《家庭保护手册》。“有妇联照看着,娃安全、学习不落下,父母在外打工特别放心!”村民胡凤兰道出了无数在外务工家长的心声。
激活“土地增收”,幸福光景日日新
土地流转是村里的增收“关键棋”。石榴村妇联主动挑起重担,既当“政策宣传员”,又做“就业红娘”,让“沉睡的土地”变成村民的“致富田”。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村妇联组建了“巾帼政策宣讲队”,走进院落、坐在田埂上用大白话向村民们解读政策,8场宣讲会解答120多个疑问;流转过程中,她们全程跟着量地、签合同,每一步都公开透明。“政策讲到心坎里,这地流转得踏实!”村民刘序平彻底放下心来。
土地流转后,村妇联又牵挂起村民就业,创新推出“合作社+妇女”用工机制,先和合作社签“优先用妇女”协议,再面向妇女开展种植、农机操作培训。村民刘群从普通农妇变成“插秧能手”,每月靠农机操作稳赚3000元。她说:“土地得租金,妇联介绍挣薪金,日子太红火了!”截至目前,村里45名妇女通过妇联帮扶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1.1万元。
内外兼修,乡村有“颜”更有“魂”
既要让村子“颜值高”,也要让村民“精神富”。石榴村妇联从环境整治和文化建设两方面双发力,让乡村既有靓丽外表,更有深厚内涵。
为扮靓家园,石榴村妇联推出“最美庭院+积分制”妙招:组建“石榴花”巾帼环境卫生服务队,定下“一月一攻坚、一周一晾晒”规矩,每月集中清垃圾、疏沟渠,用“对比图”晒出整治成效,带动村民主动参与,还联合村委会制定12项积分指标,每季度打分,用积分能兑换日用品。如今,全村85%农户参与创建,28户评上“最美庭院”。“院里干净了,还能挣积分换东西,妇联的办法太好了!”村民向双说。
在丰富文化上,妇联成了“带头人”。村妇联执委袁梅倩牵头组建“石榴巾帼广场舞队”,从10多人发展到30多人,村妇联买音响、编排《乡村振兴乐融融》等舞蹈,让农闲时光充满欢声笑语;同时联合村文化协会编排《土地流转情景剧》,在村镇演了20多场;更和村支书一起创作村歌《石榴红,我的故乡》,带着村民在田埂拍MV。“唱着自家村歌,看着村里变化,太自豪了!”村民刘长健的话里满是对家乡的热爱。
从护佑老幼的温情,到助力增收的实干,再到扮靓家园、丰富文化的巧思……石榴村妇联用行动赢得了全村信赖。“我们会继续团结妇女姐妹,让‘巾帼红’在乡村振兴路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村妇联主席刘茴香说。(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邵伟 李航)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