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正值秋收关键期,湖南省绥宁县武阳镇青坡司农场的稻田里一派忙碌景象。依托全程机械化作业,从稻谷收割到大米加工的全流程高效衔接,实现“24小时极速转化”,既保障了粮食品质安全,更显著提升了绥宁县粮食生产的效率与经济效益。

收割机工作(夏云凤 摄)

金黄稻田中,三台联合收割机马不停蹄地作业,锋利割台将稻穗整齐卷入,瞬间完成脱粒、分离与秸秆粉碎还田的全程操作。收割后的稻谷通过自动化输送装置直接装入运输车,省去传统晾晒环节,避免了晾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霉变等问题,各环节紧密衔接,确保稻谷收获后快速进入后续处理环节,最大限度保留粮食品质。

绥宁县武阳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道:“今年青坡司农场周边的180亩优质稻,3台联合收割机这两天就收完了,脱粒、清选、秸秆还田一气呵成,周边老百姓看到了机械化的好处,不少农户都联系我们给他们收割。现在国家政策支持农机下乡,我们作为种植大户,不光要自己把优质稻种好收稳,更得带着老百姓一起用新技术,让我们绥宁的水稻种植从‘靠人力’转向‘靠科技’,大家一起把饭碗端得更牢,这才是丰收的真意义。”

稻谷经过加工变成大米(陶雯 摄)

经过快速处理的稻谷被运送至加工线,首道工序便是在检验室完成重金属、农残、水分等多项指标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加工环节。随后经清杂、去石、剥壳、谷糙分离、三道米机等十几道工序,稻谷被加工成大米,再次检验合格后分装为成品米。

全程机械化流水线作业,将传统需5~7天的晒谷、脱粒、加工过程压缩至24小时内,不仅降低了天气等外部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还使出米率提高1%~2%,能耗降低15%,较传统方式减少损失8%以上,每吨节约人工成本40元。

绥宁县武阳镇青坡司农场的实践,正是当地现代农业以“硬核”科技赋能粮食生产的生动缩影,推动绥宁县传统种植模式向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方向转型,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强劲动力。(陶雯 夏云凤)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