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枫溪港“最美水闸”亮相丨采用“功能+景观”的复合设计拆除重建

当3台“巨型心脏”在枫溪港水闸轰鸣启动,115立方米/秒的湍急水流奔涌而出——这座曾服役半个世纪的老水闸,在2025年盛夏以“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全新姿态”,为芦淞区乃至株洲航空城筑起一道“水安全长城”。

8月6日,拆除重建的枫溪港水闸航拍 彭姝偲 摄

一场与洪水的“时间赛跑”

时间倒回2019年7月10日,株洲遭遇特大暴雨。湘江水倒灌导致芦淞区董家塅街道多个社区内涝,千余居民连夜转移。彼时,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枫溪港水闸已“带病运行”多年:闸门锈蚀,启闭失灵,成了防洪体系中薄弱的环节。

这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关乎城市安危的生死战。

芦淞区水利局副局长谭卫华介绍,2023年至2024年,借助中央增发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政策窗口和海绵城市建设机遇,芦淞区果断启动水闸拆除重建工程——原计划2026年完工的项目,通过市区两级联动机制,主体项目提前一年竣工。

一道闸门背后的“产业棋局”

重建后的水闸,不仅是一道防洪屏障,更是一枚撬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支点”。

水闸周边,中国航发湖南动研所等央企林立,航空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但此前,这里始终面临“外洪内涝”的双重困扰:外部湘江洪水威胁,内部雨水排泄不畅。

如今,3台湖南省功率最大的竖井式贯流泵机组,以每秒115立方米的排水量(相当于13小时排空大京水库),为航空城构建起“外拒洪水、内排涝水”的立体防御体系。

水安全是产业发展的底线,保障了汛期航发系企业的安全运转。

从“水利工程”到“民生风景”的蝶变

值得关注的是,这座“硬核”水利工程还藏着“柔情”细节。

水闸外观设计融入枫溪湿地公园整体景观,闸顶美化与周边建筑物完美衔接,汛期是“铜墙铁壁”,平时则化身市民朋友圈里的“最美水闸”。

“治水不是冷冰冰的工程,而是要融入城市血脉。”谭卫华介绍,这种“功能+景观”的复合设计,正是“海绵城市”理念的株洲实践。

从夯土筑堤到科技化治水,从单一防洪到综合治理,枫溪港水闸的变迁,折射出一座城市对“安全与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记者 杨凌凌 通讯员 罗金鹏)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