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点,再往里开。”7月7日,在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街道光辉村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车间,工作人员正指挥着车辆转运。只见一辆叉车“捡”起一捆秸秆,高高举起,稳稳当当地放入货车上,摆放整齐后再进行下一捆作业。

这些秸秆,是从各村民小组收集而来。经过秤、登记、堆放和处置,收储流程完成,最终被运送到发电厂、木材厂、养殖场全链条处置。这是该街道打出秸秆综合利用“组合拳”,完善“产业链”的一个生动场景。

光辉村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车间与临时堆放点(周琪 摄)

基层引领,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每年5月前后,是东阳渡街道环保站朱辉福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今年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朱辉福觉得比往年要轻松些。他说,这几年村民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转变,加上全街道12个行政村都建立了秸秆收储点,每天都可以转运秸秆。

东阳渡街道拥有2.8万亩耕地,年产秸秆约3000吨。过去由于处理渠道不畅,“一把火”成为“最便捷”的处理方式,但焚烧不仅导致PM2.5浓度飙升,更造成土壤有机质流失。

打包好的秸秆在收储车间等待转运(周琪 摄)

面对秸秆焚烧顽疾,珠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行部署。为推动此项工作,东阳渡街道联合衡阳市生态环境局珠晖分局成立专项攻坚小组,统筹政策、资金与技术资源,精准规划秸秆处置方案,协调150万元专项资金,购置2台秸秆打捆一体机、1台三轮流动粉碎机及转运车队,并建成千余平方米光辉村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车间,用于秸秆处置和转运,实现全域秸秆“零焚烧、全利用”。

为确保秸秆综合利用可持续,东阳渡街道还制定了《秸秆利用三年行动方案》,同时,创新实施“街—村—组—户”四级网格化管理,布局街道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党员干部包户的“责任链”,在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的同时,描绘出更长远的图景。

科技赋能,激活资源转化新动能

风吹山花香,油菜收割忙。5月的东阳渡,已是一派丰收景象。两台价值16.8万元的秸秆打捆一体机不停地“奔跑”在油菜地里,所到之处,秸秆被“吃”进机器,经过压实、固定,又“吐”了出来,压缩成草捆整齐地排放在田地里。

这种“庞然大物”每小时能处理20亩秸秆,打捆后的秸秆密度增加8倍,配合三轮流动粉碎机和转运车,形成了“田间打捆—道路转运—仓储处理”的完整链条。

“收集—转运—仓储—处置”一体化闭环体系的构建,不仅解决了秸秆露天焚烧的污染问题,更通过资源化利用开辟了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我们依托合作社组织协调辖区农户回收农作物秸秆,然后直接运往村里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车间,除了加工成秸秆饲料供应本村牛场外,就是送往发电厂作为燃料和木材厂做胶合板,实现了秸秆的经济价值,这一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动力满满。”东阳渡街道光辉村党总支书记李长春说。

在技术层面,衡阳市生态环境局珠晖分局组建专家服务团,因地制宜,创新“分类处置+多元利用”模式。针对天气变化,推行“雨天不间断作业”机制,将高湿度秸秆定向输送至仓储中心自然风干后作为优质饲料;通过技术指导推广秸秆粉碎还田,1300亩耕地实现“秸秆还田培地力、化肥减量护生态”的双重效益。数据显示,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30%,还田覆盖率超46%,形成“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创新机制,绘就全民共治新图景

“科学利用秸秆,拒绝露天焚烧。”“秸秆坚决不能烧,综合利用是正道。”7月7日,东阳渡街道工作人员在光辉村村民刘桂生家中开展秸秆禁烧宣传。

为了让田里秸秆变“金秆”,近年来,东阳渡街道紧盯“传播链”,深入开展秸秆禁烧“四个一”(一卡、一信、一册、一会)宣传,大力呼吁农民“树立正确生态观念,积极学习秸秆综合利用知识”,做秸秆禁烧的践行者,绿色农业的推动者,生态文明的守护者。截至目前,开展入户宣讲达12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达5000余份。

工作人员粘贴农作物秸秆禁烧明白卡(周琪 摄)

在“刚性”目标之下,东阳渡街道更以“柔性”举措彰显治理的温度与智慧。该街道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作为践行农业绿色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抓手,以“科学还田、多元转化”为核心构建5种利用模式,即“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

同时,对秸秆离田利用的农户按亩补贴,让群众主动参与率超95%,秸秆收集成本降低40%,实现从“要我禁烧”到“我要禁烧”的转变。“现在是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用机械打碎打包,秸秆能卖钱,谁还舍得烧,保护了生态环境,我们大力支持。”村民刘桂生感慨道。

今年56岁的朱富生是朱老屋组村民,种了一辈子田的他对于秸秆变为发电燃料感到十分好奇。“要是以前的话,秸秆基本上是一把火烧掉,没想到现在还能卖。”

目前,东阳渡街道已与周边养殖场、木材加工厂、生物质发电厂等建立稳定合作,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初具规模。

“今年街道预计收储秸秆5000余吨,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东阳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清泉表示,这不仅为东阳渡街道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还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从“狼烟四起”到“变废为宝”,东阳渡街道的秸秆综合利用实践,为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珠晖样本”。如今,在珠晖区其他乡镇,转运车也是穿梭于乡间道路将这些“农业废弃物”运往综合利用场所,大幅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一条绿色生态、多方共赢的乡村振兴之路正逐步铺展。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秸秆不再是废弃之物,而是转化为肉牛的美味、电厂的燃料、板材的原料,收获的将不仅是优美的环境、洁净的空气和秸秆的“钱景”,更是一个农业与生态共荣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图景。(唐兰荣)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