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夜幕降临时,湖南武冈市水浸坪乡仁堂村道路旁的太阳能路灯准时“绽放”,许多村民领着一家老小,在这柔和的灯光下悠闲地散步,感受农村和美生活。“以前一入夜,这里就黑灯瞎火的,现在有了太阳能路灯,到处亮堂堂的,夜里外出也不用打手电筒了。”面对前来回访的乡镇工作人员,该村的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说道。

村民在太阳能路灯下散步(刘传 摄)

此前,当地干部在开展“带着板凳进村”接访活动时,有群众反映部分村民集中居住院落一直未安装架设太阳能路灯,晚上一片漆黑,给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当地党委、政府坚持“点面结合,逐村推进”“民生属性”建设原则,积极整合资金,及时勘测摸底,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在大山、仁堂、黄菜、永红等行政村多次召开群众代表会、院落会,组织村民讨论路灯“安在哪”“亮多久”,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同时,通过多轮宣传发动,让群众实地参与安装选址、定点放线等,让群众共同做决定,确保项目发挥最大效益,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今年来,武冈市以“小路灯”照亮“大民生”为指导,创新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科技赋能”建设模式,以及“群众自捐+乡友反哺”多元投入机制,形成“捐资多元化、能源清洁化、运维长效化、效益综合化”的乡村智慧照明体系,如在水浸坪乡,乡友邓星胜带头捐赠10万元,“90后”直播达人陈婷、五代同堂的家族、30余名青年的“微捐接力”,让涓滴爱心汇成150万元暖流,给全乡15个村(社区)先后安装太阳能路灯1462盏。如今32.6公里的乡村主干道、自然院落道路被“点亮”,村民的夜间出行安全需求得到保障。

该市创新建立“分段认领+GPS定位”长效管护机制,充分发挥“村清廉观察员+村民监理员”贴心监督作用,实行查资质、查工艺、查效果“三查三验”制度,严把灯具质量关。同时,依托太阳能路灯建设项目,释放民生改善、产业升级、治理增效多重红利。仁堂村149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湘丝众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蚕养殖基地生产运输通道;峦山村返乡青年开起“夜校”教直播,带动土特产月销增长5万元。(周维标 王洪泽 周旭芳)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