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熟,天下足”。湖北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以丰饶物产滋养华夏。

近年来,湖北将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目标写在“三农”发展的旗帜上,以片区化思维推动乡村建设,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带动群众,将散落的乡村“珍珠”串成璀璨“项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武汉市江夏区林语未来村

2025年,湖北推介发布20条和美乡村样板带,从鄂西的青山绿水到鄂东的田园风光,从江汉平原的鱼米之乡到鄂北岗地的特色村落……一条条各具特色的样板带让广袤乡村留住乡愁韵味、焕发生机活力,也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办得到、能推广、可持续”的经验。

一轴画卷铺千里 楚乡风情各不同

驱车穿行湖北乡村,20条和美乡村样板带如同珍珠项链,串起山水、产业与乡愁。

谷城县下七坪村

堰河村“年货节”

在襄阳市谷城县“生态堰河·醉美乡村”样板带,曾经“山秃头、路断头”的穷山村,如今青瓦白墙映溪流,茶田叠翠连云端。堰河村村民赵国辉2016年回乡创办农家乐,生意一年比一年红火。他算了笔账:“一口锅胜过一面坡,一张床比得上十亩粮。”如今,该样板带以堰河村为核心,联动周边七村发展农文旅融合业态,年接待游客达 80 万人次,成了名副其实的“4A 级景区村”。

百里荒村山上人家民宿腌制的腊肉

宜昌市夷陵区“石屋花海·百里云歌”样板带独具特色,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百里荒为核心,修复百年石屋群落,保育千亩花海依季绽放,串联起5个特色村落。片区配套建成农产品直销中心、石屋咖啡馆,让古老村落与现代旅游业态深度融合,成为长江畔的“网红康养地”。

武汉市黄陂区玉枝店村胡兴咀湾风貌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故里觅乡愁”样板带则以木兰IP为核,以18.5公里火塔公路为轴,串联23个村湾打造“木兰文化研学+乡村民宿+农耕体验”产业链。年吸引游客超480万人次,培育旅游从业人员近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0亿元。

京山县白谷洞村

京山市环惠亭湖“三产联动·古韵新生”样板带则依托湖区生态,整合沿线14个特色村落、36处文旅项目、1200亩产业基地,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 1.2万元。

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农民成了“受益人”

片区化建设的核心,是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各地样板带沿线村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越过越红火。

郧西华盖山健康步道

十堰郧西县是七夕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过去家家户户种黄姜,水质污染严重。如今,郧西县以百里天河为纽带,打造“天河水乡百里画廊”和美乡村样板,带动沿线30个自然村吃上生态饭。持续推进的“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让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村里直播卖茶

在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339户农户中,从事电商的有139户近700人,开设淘宝店、微店500余家。39岁的村民王永贵是一名制茶师,也是一名农民主播,“白天进货、发货,晚上直播、客服,一年下来纯收入二三十万元,比外面打工强多了。”

英山四季花海

黄冈市英山县“四季花海·水韵茶乡”样板带里,万亩茶园与四季花海相映成趣。原本单一的旅游景区变身农文旅融合的乡村康养休闲带,总面积27.14平方公里,辐射带动2000余户增收致富。

英山花海不夜城

年过七旬的严祖怡是英山县温泉镇大垴寨村人,一家人都在附近的四季花海度假区上班:儿子干建筑工,儿媳做酒店前台,自己和老伴当保洁员,全家年收入近20万元。这让老严既高兴又骄傲,“我们先天条件好,就住在景区里。”

大冶沼山镇古桃乡游客中心

大冶市“桃李香情·同心共富”样板带所在的盘茶村,以 “花文章”兴产业、以“桃经济”富村民,连续四年每年免费为村民提供1万株狗血桃苗,调动村民种植狗血桃的积极性。

目前,盘茶村狗血桃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种植户有350多户,带动500余人创业就业走出了农文旅融合的增收路,村民人均收入从10年前不足1万元提升至近3万元。“赏花摘桃能挣钱,家门口就业能顾家”成了盘茶村的真实写照。

湖北探索:从“一处美”到“全域兴”的乡村振兴密码

一是规划先行:从“千村一面”到“各美其美”。

湖北乡村类型多样,平原、丘陵、山区、湖区各具特色。为避免“一刀切”,湖北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万余个行政村规划编制,规划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产业”元素,实现“一村一韵、百村百景”。

武汉市江夏区李家店村

二是产业筑基: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

产业是和美乡村的根基,湖北不断推动农业向产业链延伸,培育“农业+”新业态:做优“土特产”,激活“农文旅”,培育“新农人”队伍。比如,郧西县新农人王华建创立七夕美人茶商标,培养出十多名农民主播,与当地30余家茶叶种植合作社携手,辐射带动1000余户茶农增收,年产值接近7000万元。

郧西县七夕美人茶

三是生态塑形:从“环境整治”到“诗意栖居”。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让乡村“颜值”与“气质”双提升。

孝昌县美丽乡村

四是文化铸魂:从“留形”到“传神”。

注重挖掘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传统文脉与现代生活交融,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湖北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5个、中国传统村落270个,乡村文化底蕴深厚。

黄冈市团风县百丈崖古民居

五是治理提效:从“政府主导”到“共建共享”。

创新“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模式,构建“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格局。比如,英山县成立了以四季花海生态产业园区为核心的联合党委,确立“五联五共”运作模式,实现联农、带农、富农。兴山县推行“村民议事会+积分制”,鼓励村民参与民宿改造、环境整治,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入股”等模式,共享经营收益。(来源: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编辑:赵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