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下楼潮流街区 转角遇小公园 武汉用“微更新”装下大城生活
“以前周末休息只能窝在家里,现在下楼就是潮流街区,有非遗手工小店可以逛,还能在小资酒馆和朋友聚会。”正和朋友在延庆里拍照打卡的“95后”刘庆菊笑着说。
11月6日,武汉首批城市更新代表项目正式出炉。老旧小区“微更新”转型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生活空间,老里份延庆里化身“生活美学发生地”,传统产业园工业遗址蝶变金融文化公园,三个项目以群众口中的“烟火气”“幸福感”“发展劲”,勾勒出武汉探索“空间重构+产业赋能”城市更新新模式的生动图景。
老旧住宅成片改造 转型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生活空间
武昌中南一路66号的小区,曾是湖北联投省建筑设计院的家属院,建于1979年,占地1600平方米,有103户居民。如今,这里蝶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复合型社区:闲置的活动中心被活化利用为多功能居民共享空间,空置房屋引入了精品咖啡馆与手工面包坊,楼间零散空地成了儿童游乐场。
“我家有三个孩子,去年为了上学方便在这里买房落户。”居民王丽娟说,“刚搬来时小区几乎没什么休闲场所,现在就不一样了——孩子爱在楼下玩,我们大人也成了面包店的常客。”
湖北联投省建筑设计院相关负责人介绍,66号小区的成功更新,是武昌区小刘家湾片区城市更新新模式的重要示范。通过“收、租、建”组合策略,盘活闲置空间约20500平方米——在路口交会处新建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区及移动商业盒子;利用单位空置房屋,引入社区邻里中心、幸福食堂与特色商业;在闲置地块新建高品质口袋公园,全面提升片区的基础设施与社区服务配套。
作为武昌区城市更新新模式的代表项目,小刘家湾片区通过“针灸式改造”理念,以专业设计力量精准激活城市细胞,实现了老旧社区向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生活空间的转型,该项目的成功为同类片区的有机更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参考样本。
百年里份焕新 化身“生活美学发生地”
江岸区延庆里,这座1933年建成的老里份如今已是“生活美学发生地”。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看到,在一家名为“新造”的手工艺品小店门口,摇摇木马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拍照打卡,还有小朋友争相骑马玩。
“我们之所以选择在延庆里开店,就是看中了这里仍保留着老城区的烟火气。”“00后”美女店主小谦告诉记者,开业首月,她的小店日均客流就超过300人。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延庆里遵循“不改变文物现状”原则,实施保护性修缮:7栋建筑保留原始肌理,引入艺术策展、潮流零售等业态,其中75%为武汉首店品牌, 让历史街区既“活”又“火”。目前,延庆里已举办12场艺术展、26次主题市集,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成为“三阳设计之都”核心片区的“流量密码”。
工业园区重建 成为产城融合标杆
在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初创企业武汉初度因园区生态链快速成长。这家广告公司入驻3年来,先后承接湖北文旅资本等多家龙头企业订单。
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由中国电建湖北电力工程公司的设备生产基地改造而来,通过“两轴·三心·十大景观”设计,保留低容积率与工业风貌,形成金融、文化、办公融合的花园式园区。目前,上交所中部基地、省融资担保集团等60余家机构入驻,金融业态占比70%,金融投资规模约110亿元,形成完整金融文化产业生态链。园区先后获金盘奖、地产设计奖等荣誉,成为产城融合标杆。(长江日报记者冷靖华)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